這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對話。
『咦?你會手語啊!』
「是呀,有學。」
『真是多才多藝。』
大概是以往五燈獎手語歌比賽帶給人們的印象太深刻,長久以來積非成是,人們對「手語」這種「語言」抱著錯誤的認知,把它跟其他表演看成一種「才藝」,這是很常聽到的說法,但實際上也是聾啞人士很不能接受的一種誤解。上述對話中的「手語」,如果換成英語、日語或其他語言,結論都不會是「多才多藝」。
要說「手語是一種才藝」真是很奇怪的事。「手語」就像英文或日語一樣,是一種用來溝通的「語言」,因為它必須面對面溝通,所以沒有「有耳無嘴」或是「左耳進右耳出,當作耳邊風」的問題,「手語」稱得上是一種十分「真誠」的語言。
看到聽奧網管陳康充滿自信的在主持台上比畫著國際手語,還有聽奧閉幕式辦桌時,各國選手比畫著不同國家的手語,同步翻譯或興奮聊天的模樣,透過轉播從螢光幕播放出來,實在很令人感動。
關於聽奧,自三年前報名加入聽奧志工培訓至今,整個志工培訓與聽奧籌備過程,就像是出錢的聽人與身為主角的聾人朋友之間的角力戰,當然,最後還是占多數且社會權力較大的聽人主導整個賽事。雖然在許多辦聾奧(聽奧)的國家也是如此,但我還是像聾朋友們一樣,希望開放參與的比重以及對聾人尊重的態度都可以再調整。再者,「聽障奧運」的原文「deaflympics」其實應該翻譯成「聾人奧運」才對,簡稱「聾奧」,「聾」就是「聾」而已,用主流聽人觀點說成是「聽力"障礙"」,是一種一廂情願的說法;尤其是對於天生沒有聽力的人而言,「聾」的狀態不是「障礙」,有時甚至是「優勢」,畢竟聽人受噪音干擾而失眠時,聾人可是睡得很安穩呢!建議所有將「聾」視為「障礙」的聽人,有機會到高立德大學或聾人社區走一遭,這時會發生「障礙」的,恐怕是聽人。
奧運落幕,許多辭職受訓參賽的聾選手,他們的將來何去何從?長久以來,一千多位有證照卻沒有相關收入的手語翻譯員,是不是又將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非關手語)?聾人的教育、就業與生活,在台灣社會還大有改善的空間。
無論如何,藉這次國際賽事,讓更多聽人有機會了解一個社會上的少數族群,都是好事。至少,把「手語」當成一種「才藝」的人,以後會比較少吧?!
延伸閱讀:李振輝老師《聾人文化》
引用: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4664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