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往由各縣市主辦的語文競賽,今年提升層級,首次由教育部主辦。競賽類別有國語、閩南語、客語和原住民語。然而,教育部似乎冷淡瘖啞學生所使用的「手語」,沒有公平地給予競賽舞台。

近年,台灣朝野熱中掀起「英文檢定」、「尊重族群母語」波瀾,沛然莫之能禦,值得嘉許。卻疏忽瘖啞學生「彼亦人子也」,亦需要關愛的眼神。

手語本質,也具備傳達情意之功能,但我國朝野似乎習以「有聲語言才是語言」為常。

譬如,教育部的公費留學政策,其語言學門何曾培育「無聲語言」人才出洋深造?再者,常見中央與地方各部會首長,藉種種活動體驗「飢餓三十」、「無水一日」、「試坐輪椅」、「蒙眼持杖」……。但是,何時曾見他們公開試戴耳塞,體驗「無聲三十」、「無聲一日」呢?

美國於一八五七年,在華府設立全國聾啞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提供瘖啞人士進修的高等學府。七年後,美國國會通過議案,由林肯總統簽署,承認該校的大學資格,成立高立德大學。

一九八八年學生罷課,抗議「歷任校長都是健聽人士」,並強烈要求「現在就要有聾人校長」。受到此次學運的衝擊,終採納意見,由聾人出任校長。

大家可曾深思,建國已滿百年,中央內閣部長、縣市首長或啟聰校長等職務,可曾出現瘖啞人士擔任呢?據此,該歸咎是瘖啞人士的德慧不足?還是百年來「特殊教育」的失敗呢?






【2011/12/24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