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為關懷聾啞人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女牧師羅珮文十四年來奔走南部各縣市傳福音,近年建立「手語教會」據點,六十位聾啞教友固定到此做「無聲禮拜」。寧靜的禱告氛圍,不僅使聾啞教友心靈獲慰藉,也透過羅珮文牧師的傳道,化解不少聾啞家庭親子間的鴻溝。

「苦學手語的歷程,讓我心力交瘁。」台灣第一位感官正常卻利用手語傳教的女牧師羅珮文,從台南神學院畢業後,便開始「手傳福音」,剛開始還未建立「手語教堂」時,她搭台鐵到南部各縣市傳福音,「當手語還未熟練時,我面對眼前的殷切期盼手語傳教的教友,壓力真的是好大!」。

羅珮文牧師孤軍奮戰十四年後,終於獲部分教會的支持,募得一筆經費,在高雄市左營區建「手語教堂」,她與丈夫、台灣手語雙福關懷協會祕書長陳育麟牧師,兩年用心經營有成,目前教會有六十位聾啞人士,每周日都攜手帶著孩子來到此做禮拜,儀式開始,每位聾啞人高舉雙手「比畫」詩歌,儘管「無聲教堂」有別於以往的聖歌縈繞,教友對耶穌的崇敬不減,眼神反而更專注。

羅珮文牧師說,聾啞教友以聽障者居多,年齡最大的八十多餘歲,最小的二十幾歲,這群不同世代的聾啞人聚在一起,也有「語言」隔閡的情形。「聾人因為外表太像正常人,讓他們的處境比弱勢族群還弱勢。」陳育麟說,全台灣聽障者約十二萬人,其中,大部分從事低階工作,教堂成了慰藉心靈的場所。

羅珮文牧師表示,聾人的世界是很單純的,手語教堂的建立,除拓展聾啞人的生活圈,也透過手語傳道,讓聽障者從淺而易懂的手語比畫,了解《聖經》深奧的涵義。

「我們鼓勵聾啞人帶著孩子一起上教堂!」羅珮文牧師說,聾啞人的下一代通常感官功能都正常,若小孩沒從小開始學習手語,長大後自然會與父母產生代溝,久之,還可能產生輕視父母的想法。

三信家商學生鍾永宸表示,與雙親到教堂做禮拜並且學習手語前,他只能透過紙張與雙親溝通,現在學會基本的手語對話,「感覺和爸爸媽媽的感情變更好了」。


 


他們雖無聲… 手語教會傳福音 詩歌用比的


 


高雄市左營區有一座「手語教會」,每到周日,六十名聾啞基督教友相聚進行「無聲禮拜」,透過女牧師羅珮文的手語傳道,心靈獲得慰藉。


羅珮文十四年前從台南神學院畢業後,開啟「手傳福音」,搭乘台鐵在南部各縣市傳福音,「一開始手語不熟練,卻得面對殷切期盼手語傳教的教友,壓力真的好大」。


奮戰多年後,她募得一筆經費,在左營區建立「手語教堂」。聾啞教友每周日相聚,有的從台南、屏東趕來,年齡最大八十餘歲,最小廿餘歲,他們高舉雙手「比畫」詩歌,儘管「無聲教堂」有別於其他聖歌繞殿的教堂,教友的虔誠卻一樣。


羅珮文說,即使都是聾啞人士,也有「語言」隔閡情形,老一輩聽障者都用手語溝通,年輕的學「唇語」。最後她決定採取「手、唇語並用」方式傳福音。


「我們鼓勵聾啞教徒帶著孩子上教堂」,羅珮文說,聾啞人的下一代通常感官功能正常,若沒有從小與父母建立「溝通管道」,長大後還可能輕視父母。


教友張文賢每周都會從鳳山住處,開車到路竹接獨居的聽障母親做禮拜,也不忘帶著次女,主要是希望女兒學手語,日後能與聽障祖母溝通。


就讀三信家商的鍾永宸說,以前他只能透過紙張與雙親溝通,在教堂學會基本手語對話,「感覺和爸爸、媽媽的感情更好了」。


六十八歲聽障者蕭夏表示,丈夫也是聽障者,因為丈夫不會手語,讓他們結縭四十六年來,不能妥善溝通,小孩也因成家立業,讓她倍感孤單,幸好有羅珮文牧師幫忙開導,才讓她走出內心陰影。


和羅珮文一起傳福音的台灣手語雙福關懷協會秘書長陳育麟牧師說,「聾人因為外表太像正常人,處境比弱勢族群還弱勢」,全台灣聽障者約十二萬人,因語言障礙與社會脫節,教堂成了慰藉他們心靈的場所。



【2012/08/27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