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中靠讀唇的方包



序:今年書展,聾人界有兩個令人雀躍的好消息──聾人和手語翻譯員出書了,以自身經驗和訪談形式來分享聾人世界。筆者找來兩本書籍的作者們詳談,逐一介紹書籍。


--


翻譯:鄭詠恩(香港聾人子女協會 CODA Hong Kong)



無聲闖世界


想不到,今年的畫冊《無聲的旅遊闖蕩》已是作者方包的第三本作品。方包是筆名,原名是方芷盈。因為姓方,小時候被朋友取花名為方包,長大了,她剪了一頭短髮,中性打扮,加上臉蛋有點胖胖的,感覺很爽朗,清新,真的挺有「方包」 feel 。筆者約她到旺角做訪問,而她帶來一位健聽朋友,為了避免溝通障礙,她朋友可以幫忙翻譯。


漫畫《無聲的旅遊闖蕩》


漫畫《無聲的旅遊闖蕩》


《無聲的旅遊闖蕩》漫畫記載了方包和她的聽障朋友去年第一次出國,到韓國自助遊時的各種趣事,一共有128個小故事。她分享旅行的初衷,「我不想自己的人生枉過,希望為自己創造深刻的回憶,多些人生經歷,所以希望出國見識多些。」故事訴說了由她為何要出去闖世界,到怎樣說服家人,然後如何解決問題等過程中各種的小趣事,令人會心微笑。每一幅漫畫,都看得出她的用心、獨特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幽默感,沒有絲毫博同情的味道。


她對說故事的觸覺挺敏銳,她笑說,「這是天生的,因為從小就要猜別人說甚麼,所以我需要用豐富的想像力來明白對方。有時跟人聊天,結果發現我腦海想的,跟大家聊的東西, 是兩碼子的事,很好笑。我想把它們記下來,跟人分享。」


當然,方包畢竟經驗少,技巧還是帶點幼嫩,不過,她以小聾女的角度去闖世界,然後親手把故事畫出來,這倒是非常特別而且罕有的。懂畫畫的聾人不少,但是最後能集結出書,而且還是以聽障為漫畫主題,在香港真的不多。


而令人訝異的是,這128個故事,只是來自5日4夜的旅程。筆者一下子,像被敲中腦袋似的。哦?這24歲的小妮子,其觀察力和創造力應該挺厲害,不然幾天的旅途怎能「嘔」出那麼多個故事,而且還要篇篇搞笑?她透過格仔漫畫中的小對話和圖像,向大眾坦誠地展示自己的存在,細膩地描繪自己身處的世界,甚至更以聽不到的缺陷來當笑話,這份勇氣,偷偷地滲出這20歲出頭的女子,似乎捱過一段痛苦的思想掙扎,才能醞釀出一種另類的無聲豁達。




成長孤單 同伴不多


雖然訪問期間,方包挺自在,可她的手語,打起來不算很靈光。她坦言,自己從小在主流學校讀書,懂手語的聾人朋友不多。她動著咀唇,隻字咬出,「因為父母擔心我日後工作,不能融入主流社會,所以安排我到主流學校。小學、中學,甚至到高級文憑課程,都是主流學校。」語言需要人與人之間互動,才有存在的價值。先天性失聰的她,全家人都是健聽的,同學也是健聽的,從小就活在一個不容許她與外人自由溝通的世界,跟每一個人都隔著無形的牆。現實的融合教育是,沒有人覺得要以手語遷就聾人,反而要求聽不到聲音的聾人學發音,看唇語。


「小時候到聾人社區中心學習發音,才認識到同樣背景的聾人學生。大家一起成長,所經歷的遭遇都很相似,亦一樣沒有學手語。」可是,有了聾人朋友,沒有手語,怎樣溝通呢?她與她的健聽朋友即場示範,上下兩唇,不停地動來動去,卻沒有發出聲音。(筆者驚奇,教育家們真的認為兩條咀唇的郁動,所表達的信息,比起十隻手指、千變萬化的動作更為豐富嗎?)


聽障學校一直都禁絕手語教學,那主流學校就更不用說有甚麼手語資源了。筆者問起她的童年,她坦言,「小時候,我沒有朋友。大家都覺得,戴助聽器的我是異類,他們有時還會搶走我的助聽器來玩。以前我想不開,很不開心。上課又聽不懂,惟有在書本上畫畫。老師卻說我不專心,可是我專不專心也沒有用啊!我根本就不明白他們在說甚麼。」所以,她喜歡不需要語言溝通的體育科,跑來跑去。「我想令自己開心點,不想這樣繼續下去,有時也會去打籃球。」「打籃球,不就能認識波友嗎?」筆者接著回應。「沒有,我一個人打籃球。」


畫畫找到快樂


除了體育堂外,她也喜歡美術科,讓她可任意發揮創意。「我從三歲開始就很喜歡畫畫,也喜歡看漫畫。」這是她最好的解悶方法。「我要想辦法令自己快樂,而每當我創作時,就會很開心。」


中五畢業後,方包升讀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視覺藝術高級文憑。2011年,她機緣巧合下認識了浩恩文博出版社老闆。初生之犢的她,不知天高地厚,本著出書夢,鼓起勇氣問對方可否出書。她的誠意最終感動對方答應了她。



第一次,方包推出四格漫畫《我的無聲世界》,分享童年的成長經歷;翌年,又與友人合作推出《無聲的戀愛世界》,描繪聾健的愛情故事,道出愛不分殘障。她驀然回首,謙虛地說,「有時我覺得太早就有出版的機會,不一定是好事。對比其他漫畫家,我太年輕了,還有很多東西要摸索。」其實今時今日,情況跟以前不同,媒體平台也變了,出書也是一種磨練吧。「我非常欣賞漫畫家咳神,還有《牛仔》的王司馬和《老夫子》的王澤等。我希望他日自已也能成為漫畫家,讓大家認識更多的聾人世界。」



多重身分矛盾


方包先天性失聰,而她的聾人世界,除了無聲之外,還多了一層無形的意識。從小在主流學校求學的她,比起在聽障學校成長的學生,多了一種身分認同的危機。是的,不只是我們常說,香港回歸中國出現殖民前後的身分矛盾,或 ABC (America born Chinese) 回到香港生活的身分掙扎,聾人一樣也會面對健聽人搞不懂的心理糾結,影響著他們的社交取向、精神健康和人生價值。「或許,我在聽障學校讀書的話,童年會比較快樂。我認識懂手語的聾人不多,最多是在 Facebook 認識,但深交的只有一兩個,見面也不多。手語是從他們身上學的。明明自己是聾人,但甚麼聾人文化,其實我也不清楚。有時,在 Facebook 看到他們和外國聾人有互相交流的機會,我都很羨慕。我總是夾在健聽人、聾人和不懂手語的聽障人士之間,甚麼都是,又甚麼都不是。」


她這番話,跟她畫筆下的幽默漫畫,有點格格不入。也許,獨特的成長經歷,給她獨特的觀察角度,正正是她豐富的創作材料。她點點頭,繼續說,「隨著慢慢長大,也開始明白,過去不開心的事已經過去了。現在只希望做自已,做喜歡、有價值的事,讓自己快樂,就行了。」


筆者翻掀她的盡冊,忍不住被她搞笑的圖畫,引爆連環笑聲。她反問筆者,「你知道嗎?我畫漫畫,最終目的是甚麼嗎?」「讓人認識聾人?」她搖搖頭,「我希望別人看了我的作品後,像你那樣,笑得很開心。聾人其實也可以很快樂。」她計劃把自己的漫畫,弄成動畫,現正鑽研中。


 


--


後記:


筆者回家,記者陳曉蕾的一篇文章《如漣漪散開》在網上瘋傳,報導數年前聽障狀元李菁自殺的故事,希望引起社會迴響。 筆者非常不安,特別是因為剛剛訪問了成長環境跟李菁極相似的方包。翌日,方包 whatsapp 給我,她有感而發,下筆書寫《我自殺了,有誰明白?》有意人士請瀏覽:https://www.facebook.com/SilentWorldform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