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日前於網路舉行「
」,200 多位受測者在滿分 5 分中,平均取得 4.3 分的高分,顯示民眾對於如何和聽損者溝通,大多具備正確觀念。但從作答結果發現,受測者對於如何和聽損者溝通,仍存在善意的誤解。究竟哪些溝通方式是人們認為合宜,但事實上可能會對聽損者造成困擾或不適呢?我們將探討常人與聽損者溝通可能發生的 4 大迷思,接著認識聽力損失、聽覺輔具和聽損者的溝通方式,以實際行動破解迷思!
與聽損者溝通的 4 大迷思,如何破解?
迷思 1 :要盡量靠近聽損者的助聽器說話,才能讓他們聽得清楚?
正解:與聽損者說話不需靠太近,保持適當距離,溝通更舒適
助聽器可以把音量放大,所以說話時不需要非常靠近聽損者;反而更應避免對著助聽器大聲說話,因為聲音經過助聽器放得更大,聽起來會相當不舒服。一般而言,保持面對面對談的距離即可,並盡量讓聽損者看見說話者的表情和唇形。若周遭有噪音干擾,可降低噪音(例如:關掉電視),或換到較安靜的地方再談話。
迷思 2:未免對方難以理解,要盡量放慢說話速度?
正解:與聽損者說話時,速度太慢,聲音反而不清晰
說話太快本來就易使人聽不清楚,但刻意說得太慢、拉長音節,也會使聲音變得不清晰,跟聽損者說話時只要用正常語速或稍慢的速度說話即可。
迷思 3:對方聽不懂時,要多說幾遍?
正解:聽損者若聽不清楚,重複述說不如換句話說
聽損者若聽不清楚,可能是某個語音聽不清楚,或某個詞彙聽不懂,此時重複說同樣的話,還是會有一樣的問題。更恰當的做法是換句話說、給予聽損者更多提示敘述,若有紙筆則可寫出簡單明瞭的重點。
迷思 4:聽不懂他在說什麼,請他多說幾遍?或怕他挫折不敢多問,只好放棄溝通?
正解:聽損者發音不清晰時,不妨主動確認聽不懂之處
除了「聽」可能會不清晰,有的聽損者也可能某些語音發得不清楚,即便請他重複說相同的話,狀況可能還是會存在。因此,若聽不清楚聽損者說的話,可把自己沒聽懂的地方提出來向他確認。若情況允許,也可請聽損者寫下關鍵字,幫助理解。
同樣是聽損者,聽損程度大不同
其實,若能對聽損者的溝通方法與原理有所認識,會更能理解上述的做法。
聲音是經過外耳、中耳、內耳,轉變為神經訊號,透過聽神經傳送到大腦,才形成我們的聽覺。過程中只要任何一處有差錯,就可能造成聽力損失。
聽力損失需同時考慮「頻率」和「音量」。聽力檢查測試的聲音頻率正是我們溝通時的主要範圍──250 至 8,000 赫茲之間,成人以 25 分貝為聽力正常與異常的分水嶺,
有的聽損者聽 ㄙ、ㄗ 這類高頻音要 60 分貝的音量才聽得清晰,但 ㄚ、ㄨ 等低頻音只需 30 分貝就聽得清晰;有人則是高頻音聽得比較輕鬆;也有人無論頻率高低,都得要 90 分貝的音量才能聽清楚。簡單來說,即使同樣是聽損者,彼此之間的聽力損失狀況可能大不相同。
輔具是輔助器具,不是聽覺神器
助聽器是最常見的聽覺輔具,聽力師依據聽損者的聽力損失狀況做設定,助聽器便能將不同頻率的聲音做不同程度的放大,幫助聽損者盡可能聽清楚各種語音。
不過,目前科技還無法完全比擬人類聽力,當聽損者處在吵雜的環境、有回音的場所,或是主要音源距離太遠時,聽損者仍會聽得相當吃力。一句話可能聽起來斷斷續續,或被噪音蓋過。聽不清晰,溝通時自然產生困難。
試著回想你在 KTV 包廂裡,或在行駛中的捷運上接聽手機,是不是很難完整聽清楚電話那端傳來的訊息?
聽損者與人溝通,不再只有手語一途
每位聽損者的聽損程度不同,配戴聽覺輔具後的效果也因人而異,加上年幼時接受的語言訓練不同。因此,聽損者使用的溝通方式也不盡相同,有人使用手語,有人主要以聽語來溝通,但有時需視覺輔助;也有聽損者的聽語能力幾乎與聽力正常者無異。
隨著聽損兒聽語教學的資源和觀念愈來愈普及,即使是重度或極重度的聽損者,也有機會學會傾聽和說話,以聽語為主要溝通方式。不過,生活中仍難免遇到噪音、距離、回響等因素,影響聽損者與他人的聽語溝通品質。
心裡有彼此,話就說得通
其實,無論與我們溝通的對象是誰,多為他人設想一些,就有助彼此的溝通更加順暢。你的溝通態度其實默默影響著你與他人溝通的效果,如若想成為一位友善的溝通對象,你可先從了解自己開始,做
,看看你與人溝通時是哪種隱藏角色!想瞭解更多如何與聽損者進行聽語溝通的訣竅,請至雅文基金會: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