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女士一手抱著孫女,一手牽著浩浩,與老師道別。鄭標攝
聽障兒童父母的堅持與守護——
“感覺天都塌了。”當發現自己幼小的孩子聽不見聲音後,陽西一位母親幾乎崩潰了。一家人即將面臨的是昂貴的手術費、漫長的康復治療、坎坷的求學之路……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為了喚醒孩子的耳朵,媽媽照顧孩子、爸爸打工養家,是這些聽障兒童家庭最普通的生活寫照。
故事一:特殊的“陪讀”生活
“我和老公以及雙方家族都未有過遺傳,怎麼也想不到女兒會患有聽力障礙,女兒現在還不會叫'媽媽'。”近日,記者在市殘疾人康復中心見到了張女士,談及女兒的情況,張女士泣不成聲。
今年3歲的笑笑來自陽西縣,由於2歲時還不說話,笑笑被送去醫院檢查,醫生診斷為極重度聽力障礙。一紙診斷報告無情地粉碎了全家人“貴人語遲”的美好期許。徹夜難眠、以淚洗面,是張女士初罹不幸時的生活狀態。
笑笑是張女士的第一個孩子,作為一對“90”後夫妻,他們面對這種情況起初有些手足無措。正視現實之後,家人東拼西湊為笑笑購置了一對價值2萬多元的助聽器,並將笑笑送到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接受免費康復訓練。由於助聽器對患極重度聽力障礙的笑笑作用不大,張女士家人目前為笑笑申請免費的人工耳蝸。
康復中心與普通幼兒園一樣,均為走讀制,張女士在市裡一親戚家住下,開始了特殊的“陪讀”生活。張女士除了每天早送晚接、陪孩子上親子課、晚上陪孩子訓練,其他時候都在琢磨語訓方法,希望早日喚醒孩子的耳朵。“m……”第一次聽到笑笑清晰的發音時,張女士覺得“整個世界充滿了希望”。“看到孩子一點點的進步,覺得很幸福。”張女士說。
故事二:學會樂觀面對生活
與張女士不同,作為3個聽障孩子的母親,關女士顯得平靜淡定許多。上週六一大早,關女士便帶著3個孩子來到東岳公園遊玩,談及孩子她眼中滿是喜悅與自信,“大女兒說話可好了,兩個兒子也會聽了,會好起來的。”
關女士的大女兒小雨今年14歲,扎著可愛的馬尾辮,迎面走來溫柔地問候“姐姐好”,吐字清晰,跟普通孩子沒什麼兩樣。除了耳朵後方的耳蝸外接器裸露在外,人工耳蝸的其他部分已經被小雨巧妙地利用馬尾辮“藏”了起來,如果不仔細看,根本不會知道她是一個聽障孩子。
圍繞在小雨身邊的兩個雙胞胎男孩兒名叫軒軒和雷雷,今年4歲,他倆在1歲多時被檢查出患有極重度聽力障礙。殘酷的現實,關女士學會坦然面對:“我消極了,孩子們怎麼辦,我必須堅強樂觀地面對。”
關女士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3個孩子身上,他的丈夫長期在外打工,掙錢給孩子進行康復治療。為了省下路費,他一年只回一次家。“只要孩子能開口說話,再苦再累也要堅持,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關女士說,不要求孩子很出色,只希望孩子健康、自信地長大,可以很好地融入社會。
故事三:希望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長得像他爸爸,很帥氣,如果能說話多好。”昨日,記者在市殘疾人康復中心見到了葉女士,談及侄子,葉女士面露無奈,眼中流露出滿滿的疼愛。
家住陽西縣程村鎮的浩浩是先天性極重度聽障兒童,家裡除了10歲的哥哥,他的父母和2歲的妹妹都是聾啞人。由於媽媽需要在家照顧哥哥和妹妹,爸爸則長期在外打工賺錢,浩浩在接受康復訓練的過程中一直由親戚負責接送。去年9月至今,浩浩一直寄住在姑姑家裡。
葉女士今年55歲,一家人租住在市區,由於子女均在打工,葉女士每天除了要洗衣做飯、收拾屋子外,還需照顧4個未滿4歲的孫兒。每天早送晚接、陪孩子進行康復訓練……浩浩的到來讓葉女士的生活變得更加忙碌。
浩浩今年7歲,目前還不能開口講話。在與浩浩的交流過程中,葉女士往往需要更多的耐心,要不斷地做動作,不斷地重複。葉女士坦言,孩子多了,有時候的確很累,有點忙不過來,但她從未想過放棄。“堅持接送孩子來這裡,就是希望他可以像健全兒童一樣接受早期教育,健康快樂地成長。”葉女士說,如果以後有條件了,會考慮為孩子安裝人工耳蝸,幫助孩子走出“無聲世界” 。
(注:文中孩子均為化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