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1-3-13



圖:樂農餐廳去年十月營業至今,生意不俗,員工擴了足足一倍,下月還要再請人 本報攝

午膳時段,樂農餐廳進出往來,門庭若市,打理店面的少男少女,笑容可掬。在灣仔商業區,這家樓上社企餐廳,主打「媽媽煮」健康素食,大膽啟用聽障員工,開業不到半年,生意天天好到爆棚。經理郭偉平說,真心感謝這些孩子,他們聽不見,但很勤力,很可愛,很能幹。聽障的世界,是健全人容易忽視的,一樣的外表,不一樣的內心,敏感、偏執、愛恨分明、恪守秩序,很多時候我們常說傷健共融,那麼首先,請先走進這個無聲的世界。文:張雪洲 圖:蔡文豪

灣仔食肆林立,但酒香不怕巷子深,去年十月試營業至今,餐廳生意扶搖直上,員工擴充了足足一倍,下月還要再請新人。慕名而來的食客絡繹不絕,「流沙餃」、「煎藕餅」等招牌菜式也上遍飲食雜誌。採訪當日,已過午市用餐時段,仍有些客人流連忘返,留下來上上網,聊聊天。幾個美國遠道而來的洋妹子,食得好開心,連連向員工豎起大拇指,還好奇地溜進廚房,一探究竟。帶路的郭老闆十分熱情,來不及坐下來歇口氣,但看到客人滿足,好像也不覺累了。

無聲美味 洋妹子大讚

餐廳規模不大,十九名員工中,有九人是聽障者,更有不少服務於一線,直接面對顧客,這在香港開了先河。當初大膽招聘聽障者,更擔當侍應重職,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郭偉平不這麼看。「溝通不是只能靠語言,肢體、眼神,一樣可以交流,好像你去日本旅行,並不會講日語,照樣可以去吃餐廳嘛。」一份點單,一支筆,一個微笑,點餐時無聲的交流,一樣輕鬆愉快。

人們常將「傷健共融」、「社會和諧」掛在嘴邊。貼身相處半年來,郭偉平感慨,傷健之間,常有隔閡,要尋求共融,往往不是無心,而是缺乏了解,也不懂正確表達。「走在大街上,盲人、殘疾人,我們看得到,但聽障者,你看不出來他們有什麼不一樣。汽車鳴笛,他們聽不見,也不懂閃避,突然有急事,電話不能打……這是個隱形殘疾的世界,原來有很多細節,我們平時都忽視了。」

從三年前參與構思,到一年前付諸行動,郭偉平伴隨餐廳成立和成長。面試聽障者,尋找租址,設計裝修,與幕後老闆曾志偉一道上電視做宣傳,眼看從一張白紙到廣為人知,他最感欣慰的,不是闖出名氣,而是真的做到履行社企職責,令一班可愛的聽障年輕人,依靠辛勤勞動,立足社會。「不僅僅是一份工作,他們最需要的,是自信。」

郭老闆暢談相處之道

郭老闆開明、爽朗,哪怕誰做錯事,也還是笑眯眯,不會厲聲指責。請他談談這群「不一樣」的人,他深思熟慮,生怕言語失當,造成誤解或傷害。員工彼此關係十分要好,對他更像父親般依賴,什麼都找他傾訴,朝夕相處,也為他打開一扇陌生大門,走進聽障的內心深處,用他的原話形容:「一個單靠想像和常識,難以體會和理解的世界」。

一日晚餐,一位聽障侍應和食客起了爭執。原來那客人吃過餐後甜點,十分喜歡,試問可否「送多兩件?」在做慣生意的郭偉平看來,禮尚往來,彈性處理,是最基本且正常的營商之道,哪怕有點損失,也十分輕微,何況客人賞識。「但這個侍應不這麼看,他堅持不能再給,很著急的來找我,比手劃腳,他的理由很簡單:已經送過了。」

郭偉平笑了笑,說道,最初也很不解,為何簡單一件小事,能讓他們如此固執?但相處越久,他漸明白,在健全人主導的社會,聽障者可以發聲的空間太小太弱。不少聽障員工,都背負並不開心的求職經歷,同事的異樣眼神,老闆的苛責要求,令他們原本因殘疾而敏感的心,再多一份緊張。他們之所以恪守原則,堅持秩序,不容改動,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至少不會出錯。至於世人常說的積極進取、不怕犯錯,他們沒有太多資本和退路,以免丟掉珍貴的工作。

「很多事情,在我們看來,不過芝麻綠豆大點,但在他們的世界,可能早已放大一百倍,一千倍。」聽障者的愛憎分明,過度敏感,曾讓他束手無策。「如果他們覺得你好,你做什麼都是對的;如果覺得你不好,那就慘了,做什麼都是錯。」他時常想,以黑白的眼睛看世界,不是不好,更不是錯,是太辛苦。他職業生涯豐富,深諳人事之道,不希望這些年輕的男孩女孩,付出多過常人的勤勞,卻出於敏感、自尊,過了火,越了界,變成偏激、固執,反而失去應有的回報。

鼓勵員工走出自己世界

「以前我做管理出身,管理的精髓,就是相處之道。」他說,我們常笑話他人不足,感慨人事複雜,抱怨遇人不淑,可能只是少了點交流,多了些誤解。比如有時,有人會踢你一腳,我們很難接受,但可能他是有急事,而在聽障的世界,這是很自然的表達方式。「簡單說,一種文化差異。」但他並非教人全然接受,扮到好似大度豁達,「實情是,一百個人之中,可能只有你一個有這問題,假如這樣,你又怎麼可能、怎麼可以,要求其他九十九人,為你一人而改變?這是不現實的。我鼓勵他們,與其等人改變,不如先改變自己。」

如今在樂農,九個二十出頭的聽障員工,看不出與常人有何異樣,臉上沒有羞澀和膽怯,身著統一的綠色制服,在樓面、廚房、吧台各司其職。郭老闆驕傲地稱讚他們,能力絕不遜色健聽員工,還有那敏銳細緻的觀察力,更能細心留意客人需求。領頭經營這一盤不一樣的生意,有苦,也有甜,但看著這些青春好年華的男孩女孩,找到理想的歸宿,郭偉平笑言,已經很滿足了。


半路出家闖進飲食界 郭偉平愛挑戰不言敗












2011-3-13

採訪當日,攝影師提出,想請幾位聽障員工一同入鏡,郭老闆回頭看看忙碌的綠衫少年,先賣了個關子。「給我點時間,要畀啲心機氹吓佢哋。」這一氹,足足氹了幾分鐘。幾個女孩有些怕羞,你推我閃,笑臉漲紅,就是不好意思走過來,還躲進了廚房,他無奈笑著跟進去,雙手合十,露出「求求你」的可愛神情。那樣子,倒像是捉貪玩子女上桌吃飯的慈父。

員工眼中儼如慈父

在樂農,員工之間親密融洽,猶如家人。為方便彼此稱呼溝通,每個人都有一個手語暱稱,在大家眼裡儼如慈父的郭老闆,暱稱是「爸B」。他解釋道:「他們說呢,叫爸爸太嚴肅,所以加個B,好像Baby似的。」

年過五十的他,健談、開朗,做事雷厲風行。出身理工大學讀設計,從前是個生意人,用他的話說,沒有大富大貴,事業也「有番咁上下」。他還是個工作狂,年輕時為事業拚搏,曾試過連續七十二個小時沒合眼,埋首於工作之中。在廣告業奮鬥多年,常要熬夜拚「Deadline」,他自言,有足足二十年之久,每天都工作二十個小時。說到這,他鄭重地重複一遍:沒錯,二十個小時!

如此拚命,求的是什麼?他不好浮誇,物質享樂於他而言,「平淡一如身外物,死了什麼都帶不走。」他回味,當年那麼拚命,更多是出於「愛挑戰」的性格。「別人常問我,做這個難嗎,做那個難嗎,我都答,沒什麼難的。但怎麼可能沒困難?或者應該說,我不覺得那些是困難,應該說,是挑戰。」

像太多香港人的故事一樣,他在事業上,也曾有過大喜大悲,金融海嘯,輸掉全副身家。不同的是,他沒有悲憤,也沒有頹靡,原因還是那個:「一切都是身外物!」幾年前,他過起半退休生活,在朋友邀請下,半路出家闖進飲食界。因為茹素,他接連在幾家素食餐廳幫手,結識了一班好友;三年前機緣巧合,參與樂農的前期籌備。

為溝通報讀手語班

無心插柳柳成蔭,最初他無意掌管,但好學的他去報讀了手語班。「學得很差,初班讀了兩次還沒通過!」但看他與員工交流,手語比劃得像模像樣。「哈哈,本來我也以為,開了餐廳能有更多機會練習,手語應該會進步,結果沒想到,是他們的唇語進步了,我的手語其實在退步。」

綠色的餐廳,綠色的制服,陽光透過窗戶射進餐廳,帶來暖融融的無限生機。就像郭偉平說的:「晨早一起身,眯眯眼,看得見,睜睜耳,聽得清,健全的身體已是最大的感恩,還有什麼值得抱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