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的身心障礙保護法其內容多關注在聽障者本身的就醫、就學、就業等需求,很少探討聾父母與聽小孩的親子關係及社會心理層面。在此僅就聾父母與聽小孩家庭提出下列幾個面向:
  一、安排有力的雙語環境
  雙語言、雙文化是不可避免的現實。「手語」是家庭互動的語言,「口語」是與外界溝通的語言。事實上,手語是聾父母家庭的「母語」,聽小孩很自然地學會與父母有效溝通。因此專家建議聽小孩每週要有5-10小時接觸正常聽人的時間,以便有足夠的語言刺激,避免語言發展遲緩。
  二、給予有效的親職資訊
  聾父母多仰賴視覺且受限於早年經驗,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往往充滿許多挫折、曲解、不解或誤解,也如家常便飯,因此多半無法獲得有效的親職資訊。所以要設法提供聾父母有關子女教養原則、教育資源、法令權益及社會文化等資訊,以提升聾父母的親職效能。
  三、營造友善的生活空間
  聾人與社會最大的隔閡就是由於溝通障礙,易產生偏見誤解而導致「心理隔閡」,因此盼望大眾能以開放的心懷接納他們。近年來大縣(市)有設立「手語翻譯」及「輔具資源」服務,企圖破除障礙、促進了解。另外,建設硬體設施也能以閃光裝置替代聲音,提醒週遭環境與危險。但願多改善公共設施,設法營造友善的生活空間,以滿足聾人無障礙的需求。

  四、建立支持的資源網絡
  聾父母與聽小孩需要來自政府與社會組織,以及親友鄰里、社區的廣泛支持。這些資源應涵蓋:家庭照顧者喘息服務、心理諮商輔導、日間照顧及托育、休閒與餐飲服務、學校支援與轉介服務等。
 
五、提供完整的福利服務
  舉凡職業訓練與就業輔導、安排交通通訊與康復巴士、醫療復健補助等,當然生活扶助與經濟補助都是最實質的支援。規劃完整的福利服務,能使聾父母與聽小孩以正向態度享受多樣化的人生經驗。


感謝奇摩知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