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華。(圖:星洲日報)
活在寂靜的世界裡,天生失聰的林安華也因遇上峇迪和伯樂,人生變得不平凡;獲得這個人生的轉捩點,他很感恩。
生於吉隆坡的林安華在3歲時被送來檳城的聾啞學校求學,在完成學業後他回到吉隆坡,卻發現他的失聰無法讓他順利找到工作,直到他在一家峇迪店當兼職員工時,其天分才被老闆賞識並聘請他為正式員工,自此也展開了他和峇迪的不解之緣。
以4呎峇迪贏國際金牌
那時的他開始學習峇迪的原理、藝術和製作,不斷地在藝術領域上學習和求進步也讓他成功在第八屆國際殘疾人職業技能奧運會中,以一副4呎高的峇迪布彩繪為我國贏得唯一的金牌。
對美術的喜愛和堅持也讓林安華數次獲得國內外的認可,而他也於去年在吉隆坡舉行了首次的個展,認識了伯樂峇迪畫大師拿督戴懋龍,也獲得伯樂的指導。
爾後的今年5月,林安華再次舉行了個展,並以馬來風光著稱,展現村莊的日常作息和淳樸之美。
用畫筆重現兒時回憶
他回憶起小時候在丹絨武雅的聾啞學校求學的時光,當時的丹絨武雅擁有不少的馬來漁村,所以也能經常看到馬來婦女在村莊內辛勞活動,這些畫面很美,人文和文化、村莊的景色深深的烙印在林安華的記憶中,直到現在仍有清晰的畫面留在腦海中,即使丹絨武雅已經有了不少的變化。
他記得,這些婦女在擔當家務和生計的同時也不失女性的溫柔優雅,所以,他也用眼睛紀錄下這些漂亮的畫面,如今再一一翻開這些畫面,把它們化為畫作。
“我的作品多是以女性為主角,而且還是不同年齡的女性,當然,這並非是我刻意去塑造的,而是我所看所聞和所感受到的情況。”
個展主題選用“轉捩點”
表達對美術的喜愛
第二次的個展,林安華選用了“轉捩點”為主題,是因為他想表達他來到檳城後被啟發他對美術的喜愛,加上他也獲得戴懋龍的指導,這讓他更進一步掌握峇迪的技巧,也在峇迪的世界中闖出一片天。
雖然峇迪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手藝之一,然而要掌握峇迪也並非是一件易事,尤其把峇迪用於畫作上。“這和使用壓克力作畫是不一樣的東西,你可以不斷的為壓克力作品作調整和修改,但是峇迪卻無法,一點小錯誤,就是個錯誤。另外,使用壓克力顏料可以創作深淺和層次,但峇迪卻無法這樣做。”
他認為,峇迪之所以不容易掌握,是因為峇迪需要經過冗長和繁雜的製作過程才能成形,“首先,你需要為作品上蠟,再使用峇迪染料上色,待定色後再除蜡。看你是要創作怎樣的峇迪作品,你需要多次的重複着上蜡、上色、定色再除蜡的步驟。”
除了這些繁雜的步驟,天氣也影響着峇迪作品的進度,所以雨天不會是個製作峇迪的好時機,因為潮濕的空氣延緩了峇迪的定色。所以,一些作品少則一星期能完成,一些則要更多的時間。
修讀美術課程獲學歷
曾任大學美術系主任
投身在藝術領域中,林安華除了和峇迪為伍,也修讀了一些美術相關課程以取得更高的藝術系學歷,他也曾當上國內一家創意科技大學的美術系主任;目前卸下教育重任並當上全職畫家的他,其實也想為失聰的夥伴們盡一分力,目前他正在馬來亞大學修讀視覺藝術碩士學位,放眼自己能成為國際畫家,也正朝向成為聾啞人士的藝術及設計教授,同時也希望成立聾啞畫家的畫廊及成為藝術指導。
盼成立聾啞美術及設計中心
因了解聾啞人士在逐夢時所面對的困難,他希望在取得碩士學位後可成立聾啞美術及設計中心,協助聾啞人士更接近他們的夢想。
小啟
無論你是職業畫家、繪畫班學生、藝術學院在籍學生或無師自通、自成一派的畫畫愛好者,《畫像人生》系列歡迎你自薦!
不限制畫畫風格或年齡,你只需準備同一主題的作品13至15張(每張照片不超過1Mb),連同你的個人資料、作品主題和介紹,電郵至:iplyen@yahoo.com或iplyen@sinchew.com.my,你的作品便有機會刊登在《大北馬》社區報,透過作品和讀者交流。(星洲日報‧大北馬)
點看全文: 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321590#ixzz3FAWeRc1F
Follow us: @SinChewPress on Twitter | SinChewDaily on Facebook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