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華:手語世界裏的大愛人生
2007年03月06日 08:55:53  來源:新華網

【字型大小  我要列印 我要糾錯 







【Email推薦:

收看新華手機報













    新華網銀川3月6日電(記者 劉曉莉)見張玉華的當天,正值她53歲的生日,女兒買的大紅上衣愈發映襯得她神采飛揚。這位在數百名聾啞人和孤殘兒童身上投入了20多年心血的中年婦女,被他們親切地稱為“張媽媽”。

    張玉華是寧夏手語“第一人”。正是這個特長,架起了她與聾啞人溝通的橋梁,成為他們的貼




心人。

    1981年,帶著寧夏民政廳的重托,張玉華等5人被派往甘肅蘭州盲聾啞學校學習手語。手語是另一個世界的語言,對手擺放的位置和姿勢要求很嚴格,稍有疏漏就會產生歧義,馬虎不得。她起早貪黑地學,3個月的學習期滿後,她已經可以勝任手語翻譯。

    回到寧夏後,正趕上寧夏各縣市盲聾啞協會換屆,她的學習馬上就付諸實踐,凡是有聾啞人的場合,都可以看到張玉華的身影。1981年底,她負責辦起寧夏第一個手語培訓班,前後培訓50多人。

    與聾啞人接觸多了,張玉華的心情就越來越不平靜。她說:“聾啞人太可憐了,太需要社會的幫助了。”2005年的一天上午,張玉華在銀川市中山公園遇見早年幫助過的一個聾啞人彭志明。1984年,彭志明從蘭州盲聾啞學校畢業後在寧夏找不到工作,就找到了張玉華,幾經周折,張玉華把他推薦到寧夏假肢廠。而此時,彭志明正被病痛所折磨,他身邊的人沒人清楚他比劃的是什么,病情拖了一年多,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一看到張玉華,彭志明眼淚就流了下來。張玉華說:“我當時心裏很難受,如果身邊有人能懂手語,他的病就不會耽誤這么久,也不會受這么多痛苦了。”

    1985年,寧夏盲聾啞學校剛剛成立的時候,第一屆的學生差不多每個周末都往張玉華家跑,吃飯、借車費,生活上、學習上有什么事都跟她說,她像媽媽一樣關心著他們,後來他們中很多人的婚姻大事都是張玉華親自張羅的。

    1990年以後,張玉華的工作重心轉移到傷殘、孤殘兒童維權上,她的愛心投向了更多的弱者,而關注聾啞人早已成為她生活中的“習慣動作”。有些殘疾人成家後,由於生理障礙,無法與家人很好溝通,一有矛盾就想起張玉華。張玉華從不抱怨,隨叫隨到,有時候連飯也顧不上吃,就跑過去用嫺熟的手語去解開“疙瘩”。

    採訪過程中,張玉華率直、真誠、平實、善良的性格一覽無餘。她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業績,她所做的事是平凡甚至是瑣碎的,但正是這些小事,讓弱者看到了他們的希望所在。“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這一切,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