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993 期
作者:李盈穎
 






 

 



生命的下半場,該如何看待?盧素蘭,61歲才學攝影,靠一張照片轟動鳥界;美國前總統卡特,74歲開始學習寫小說……赤子之心,讓他們忘卻年齡,永遠在成長!










 

150公分嬌小的身材,扛著近10公斤的設備,盧素蘭只要知道哪裡鳥況好就飛奔而去,絲毫不顧身體的不適。


 



如果我們都會老,那麼最好盡可能活得老,也活得好!」這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華特博茲(Walter M. Bortz)對生命的看法,他因此提出「敢」(DARE)活到一百歲的妙方,從飲食(Diet)、態度(Attitude)、更新(Renewal)、運動(Exercise)四個方向「熱活」。

拍鳥的她:
扛近十公斤器材走兩公里 一張新過境鳥種照,一夕成名


盧素蘭就是台灣的「熱活族」。

她一下車,帶著攝影器材,沿著防風堤,躡手躡腳,快步走進紅樹林溼地。她肩上負著三角架、長鏡頭、相機,重達九.六七公斤。

馬來西亞鷹島的溫度大約三十四度,兒子邱銘源頻頻拭汗,盧素蘭卻沒感覺。她眼觀八方,搜尋鳥蹤,全身緊繃,昨天另一隊隊友拍到金背啄木鳥的消息,讓她忘路遠近,扛著器材走了兩公里。直到發現標的物,驚喜之情蓋過了身體的疲累,盧素蘭輕輕放下角架,旋轉鏡頭對準鳥兒,可惜啄木鳥站的位置不好,與背景顏色糊成一片……。

結束一天行程,回到飯店用飯已八點半,盧素蘭將手提電腦、讀卡機拿出來,上傳、整理照片,她一張張地看,看到第十五張又回過頭去看第二張,比較兩張幾乎快一樣的「鳥表情」何者好看,邊看邊滿足地笑。一個晚上,電腦鍵盤不斷發出「喀喀喀」聲音,直到十一點。邱銘源轉頭一看,完成工作的母親酣聲連連,才就寢一分鐘,已進入夢鄉。

盧素蘭,一隻耳朵已聾、一隻耳朵重聽,今年六十五歲,學攝影四年,這是她第二次為了拍攝鳥類出國,因為聽不到,她無法用聽力尋找鳥兒,每張照片都是她窮盡眼力四處張望來的。


同時,她是酒商約翰走路(Johnnie Walker)第三屆夢想資助計畫,在百人中挑出五位得獎者的其中之一,得到新台幣一百萬元獎金;她也是台灣第一個拍到新過境鳥種——棕眉山岩鷚的攝影家。


這種鳥生活在西伯利亞東北處,很少到江蘇以南,二○○四年十月下旬於野柳,盧素蘭在牠出現的十分鐘裡,因相機功能較好拍到清楚全貌,轟動鳥界,被當時的《大地地理雜誌》採訪(編按:已於二○○五年七月停刊),以高齡銀髮族、初學攝影的身分,被稱為鳥界的「野蠻阿嬤」。


盧素蘭前半輩子是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十六歲在照相館打雜工,婚後開過美髮店、賣過農產品,五十四歲時孫子出生,與其他的阿嬤一樣,帶帶孫子,常常與街坊鄰居種菜、爬山。

曾經,她是帶著孫子種菜的普通主婦 
如今,奮勇追尋生命底層的記憶


命運的改變,發生在六十一歲。

邱銘源替她報名松年大學數位攝影課,她開始迷上攝影。她遇到一位貴人老師,稱她與另兩位同學很努力聽課,是班上的「三台柱」。那時,邱銘源心想,媽媽學攝影只是打發時間,遂把自己的低階數位相機,以及一支八千元、八十倍的天文望遠鏡,請做車床的師傅車在一起。

想不到,素蘭阿嬤學習動機非常強烈,她發現自己拍的照片,主體物小小一隻,就算拍到比較大的,主體物看起來也模模糊糊。她常常問兒子:「怎樣才能改善影像品質呢?」或指著書上的圖片問說:「這書上的怎麼樣拍得這麼好呢?」

聽到母親「認真」的抱怨,邱銘源的好友——空拍攝影師齊柏林對他說:「該是你盡孝心的時候了。」兩人來到攝影器材店,從相機、鏡頭、角架、雲台到記憶卡,竟買了四十萬,相當於一輛國產車的價錢。這些器材又多又重,為了讓盧素蘭方便提拿,再買了一輛菜籃車,將所有東西裝在一起。

阿嬤為什麼愛上鳥?有一天,她在住家附近山頭,尋見一個鳥巢,裡頭幼鳥張大嘴,等待母親餵食的模樣非常可愛。這隻雛鳥把素蘭阿嬤生命最底層的情感給揪出來。

她想起自己六歲喪母,二哥替代母親哄著她、背著她,教她看燕子築巢,在樹叢林裡帶著她找更多小鳥的窩……說著說著,阿嬤眼角的魚尾紋牽動了一下,她摀著嘴別過頭去,陷入二哥過世的傷感,眼淚在眼眶裡打轉。



其實阿嬤的二哥已過世十年,當年二哥教她認鳥,現在她要將這些美麗的畫面拍下來,告訴哥哥她認得的鳥有這些……有那些……。


一個半聾的阿嬤,拖著菜籃車,開始人生新頁。她到屋簷下找燕子、樹間的綠繡眼、台大生態池的五色鳥。一次,她發現五色鳥在很低的地方築巢,從牠結婚、生產、坐月子、離巢,她連續一個多月站在同一個地方記錄,仰起固定的角度用相機記錄,帶著饅頭或者飯糰果腹,拍到鼻子被太陽曬傷脫皮都渾然不知,家人下班時間到了,阿嬤才拖著小車離開,回家做飯。

盧素蘭純粹為著興趣拍鳥的照片,被兒子結集成power point檔,外加有趣的文字說明,想不到在網上傳開,網友一集集傳閱「素蘭阿嬤」拍的鳥照片,目前已有十八集。



在讀者不斷鼓勵下,素蘭阿嬤買了一本圖鑑,朝著記錄圖鑑裡台灣的六百五十種鳥照片邁進。每拍到一種,她就在上面打個勾,目前已拍了二百六十五種。圖鑑被翻了千回,黃昏的生命也躍動起來。

儘管,一耳已聾、一耳重聽 
堅持,忍咳忍尿、上山下海看鳥


母親的行徑,讓邱銘源感到瘋狂。

一次素蘭阿嬤來到南投竹山,待在偽裝帳裡坐在小椅子上等藍腹鷴,外頭太陽曬、帳裡溫度近三十五度,早上九點前、下午三點後各進去一次,等了三天,才得見藍腹鷴一面。另一次則是在阿里山塔塔加,同樣在偽裝帳裡,素蘭阿嬤拍完了,但為了等其他鳥友,她忍咳嗽、忍尿好幾個小時。

星期一到五,素蘭阿嬤會與老伴五點起床後吃個飽撐,為配合清晨六點半最美麗的光線,以及下午下班車潮湧現前要回家,中午無法進食,抓了乾糧早早出門。


現在兩人常穿著情侶裝,上山下海,從野柳、陽明山、關渡、桃園大園、南寮漁港、香山溼地、嘉義阿里山、墾丁……,邱銘源說,這兩年,雙親開車的總里程,比過去十年還多。每到假日,兩老在家上網收集鳥況,從天氣、鳥種、群聚狀況,為星期一的拍照準備。


如果,已經六十五歲的你,一耳已聾、一耳重聽,將如何與這世界相處?今天之前的素蘭阿嬤,怎麼也沒想到人生如此多彩,六十五歲會成為攝影家,會成為《商業周刊》的封面故事主角。素蘭阿嬤,是華特博茲論述的「熱活族」代表,活得「不耐凡」,以赤子之心看待生命的下半場。

全球現在都在注意老人,《世界老人學會議》二○○一年討論的題目是「全球老化:在變動的世界中共同攜手努力」,二○○五年則是「在二十一世紀裡健康地老化:搭起學術與實務的橋樑」。今年年底,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正式突破一○%。

台灣老化速度之快已居世界第二 
勇敢追尋第二生涯夢想的人卻不多



如果人口推估模型正確,二○一八年,台灣將由「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進入「高齡社會(Aged Society)」,也就是六十五歲以上人口達一四%,增加速度是全世界第二快的國家,僅次於日本。換句話說,法國歷時一百一十五年、瑞典八十五年、美國七十二年,台灣只用了二十五年的時間,就讓老年人口從七%變成一四%。
而老年化速度最快的日本,已有很多針對團塊世代(指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者,如美國的戰後嬰兒潮)開始進行退休後何去何從的討論。在《二○一○年的日本,從雇用社會轉變為創業社會》書裡提到,傳統的退休概念即將崩解,團塊世代的第二生涯將是三種生活方式的綜合:

一、從壯年期的義務性勞動中解放,開始追求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從事自己有興趣的工作。

二、因為長壽化而必須繼續工作賺錢。

三、回饋社會的生活方式。

當這份調查要團塊世代具體寫下自己的第二生涯夢想,有九三%的人很詳盡地描述想做的事,這表示大部分的人早已在建構準備自己的第二人生。有人希望坐上世界各國的鐵路環球旅行;有人要用數位相機拍下所有的樹木,分類樹木種類;或是用陶器做成吃飯用的所有食器。


挑戰目標則有人挑戰文學獎、馬拉松、網球比賽、短跑賽。有趣的是,預計未來一年日本將會有十萬人自行創業,而創業的內容有許多獨特的企畫,譬如「修理小孩子的玩具」、「開鑿炭窯的工作」、「產業動物獸醫」、「墳墓清潔」、「開遊漁船」等。


可惜的是,台灣的「熱活族」不多。根據內政部二○○三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老年生活期望前三名分別是身體健康、與家人團圓和樂、經濟來源無虞。第四名才是「過與自己興趣相符的生活」,其他像是出外旅遊、繼續進修、做志工的比例並不高。

在華特博茲的「DARE」理論中,提到兩大心靈指標:態度(Attitude)與更新(Renewal)的項目上,他提出要多訓練腦力,多寫信、作義工、學語言、學樂器、關心外界事務、不封鎖自己。因為人有創新的靈感是與生俱來的能力,重點是要操練,不活動就老化。

歸納起來,隨著時間過去,身體雖然有許多機能大不如前,但一個人的內心如果堅強、意志堅剛、情感豐沛、心思清明,反而會勝過身體的難處。所以要熱活、活得熱情有三件事:一、有夢,讓興趣大發揮。二、要嘗鮮,好奇心不死。三、以赤子之心綿延學習。

好奇心,是非常神奇的心靈魔術。如果,你覺得成為美國總統已是人生的顛峰,卡特的故事會顛覆你的刻板思維。一九八一年,五十六歲的美國前總統卡特退休,想不到卻開啟他人生的新頁,他給退休者的忠告是:「追求未完成的夢」。他自己則是寫了十多本書、做家具、蓋房子、打網球與滑雪,更在七十四歲時學習寫小說。

在台灣三芝的雙連安養中心,住著一位八十歲阿嬤陳莊素香。

跳舞的她:
身段輕盈,比賽優勝 即使生病住院,也能畫出名堂


六十歲才移民美國的她,想不到竟去報名參加舞蹈比賽,比賽開演前,坐在台下的家人感到難為情,老太太怎麼把公園裡跳土風舞的興趣,搬到比賽舞台。想不到,陳阿嬤跳四季紅,扮成採茶女,眼神滴溜轉,身段輕盈,最後得到南加州第七屆中國民族舞蹈優勝。


之後,陳莊素香患上嚴重糖尿病,回台醫治,在醫生的安排下於病房中習畫,她回憶幼年時光,畫出一年級到六年級父母親含辛茹苦扶養孩子的畫面,竟被邀請上電視節目受訪,畫作也展出兩個月。「就是趣味啦!要快樂活下去,我不老,我心很年輕,再來要做什麼,我都計畫好了,」陳莊素香已著手寫回憶錄,年底再去美國玩一趟,回來就可寫進回憶錄的最後一段。

近日,讓個人發表視訊的短片網站YouTube則有一位七十八歲的英國老紳士,得到極高的點閱率,成為視訊部落格的新星。老紳士自稱彼得,他接受路透記者訪問時說:「年輕人在這個網站上放了許多精彩片段,所以我自己也想嘗試一下。」



彼得獨自一人住在英國鄉村,靠著撫恤金生活,他第一次將影片上傳是今年八月,結果一下子就得到六千五百個訂戶,以及七萬九千次的點閱,成為當週網站點擊率的第一名。

他的第一支影片主要在說,他想以一個歷經滄桑的老人角度,談談對生活的看法以及對一些瑣事發發牢騷。網迷對他的評價是,這位老先生的作為證明了科技沒有年齡代溝存在的問題。

歲月無法定義「老人」 
保持赤子之心,一樣精力充沛


《奇葩與怪傑》一書點出,有許多人雖然老去,仍保有很多的可能性,他們的世界還沒有凝固定型。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七十七歲時,重回舞台表演,她打破舞者的紀錄,成為最年長的舞蹈家。老年能夠精力充沛,只有一個特質:赤子之心(neoteny)。


赤子之心的意思是,人到老年仍未喪失年輕時的天賦,不僅是返老還童,還有好奇、愛玩、熱切、坦然無懼、體貼和氣、精力充沛。

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描述自己的赤子之心時說道:「同事們說,我是『天真的化身』,他們說,我像孩子一樣天真不做作,也許是吧,我還是以一種未受蒙蔽的新鮮感看待這世界。」這群熱活老人不花時間自怨自艾,他們忙著爬樹、找青蛙、用泥巴做餅,與學齡前兒童積極接觸世界的表情一樣的吸引人。


英國詩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說:「雖然我們已失去很多,但仍保有不少;雖然我們現在已不若當年有著力拔山河的精力;但我們卻是,現在的自己。」入圍奧斯卡獎十一次的貝蒂戴維斯(Bette Davis)也說:「膽小者不適合老年。」

未來時代,誰有權力定義我們的年紀?

這世界上,有兩種極端的人,「老邁的」年輕人與「年輕的」老人。顯然,定義誰是老人的權力,不是歲月。

在標上這篇文章的最後一個句點前,我想起初見素蘭阿嬤那天。我問她,為何喜歡拍鳥?她茫然無回應。我隨興捲起手邊的紙張,變成圓圓的聽筒,貼近她的右耳。她被我逗笑,呵呵呵,不可抑制的手舞,像老人也像小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