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聾人”這一稱呼的討論 
文章加入時間:2003-7-9 11:42:14 
自來:中華殘疾人服務網


--------------------------------------------------------------------------------
 
堂堂
前段時間我發過一個貼子,後來因為病毒,就不見了。 
在這裏我想再跟大家討論一下。也是有感而發。。。 
1.歷史:1989年以前,有中國聾啞人協會,後是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1989年與中國福利基金會合並後,統稱為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其中有中國聾人協會。 
2.國外:對聾人有兩種稱呼:deaf和hard-hearing。這兩個詞的中文釋義裏都沒有“啞”字,啞另有英文dumb。很少出現在國外的宣傳媒體上。 
3.醫學:聾代表聽力殘疾。所有的聾人都是因為聽不見或聽不清自己的發音,從而無法矯正自己的發音。這樣便造成了他發音的清晰程度有所不同。事實上我註意到,絕大部分的聾人朋友,包括用手語的聾人朋友發音器官都完好無損,都能發出聲音,只是清晰程度不同而已。 
聾和啞是兩個概念,如果有老外來中國訪問,而陪同的英語翻譯不了解中國聾人的情況,聽介紹“聾啞人”,很自然地翻譯成“聾和啞”,給老外的感覺很有可能是“又聾又啞”,“雙重殘疾”。 
所以,無論是用手語的聾人還是用口語的聾人,“聾人”是個普遍性的稱呼。而“聾啞人”則是對聾人的不了解和不尊重。有的時候,稱呼左右了觀念。記得有段時間大家對一本電影的片名帶有“啞巴”二字意見很大,我們也跟有關部門反映了。後來,經再了解,這兩個字也是從“聾啞人”沿用而來。。。 
除了在殘聯、聾校的健聽人應當為“聾人”這一稱呼做宣傳時,千萬不要忘記我們自己。我也是最近才註意到的,有的聾人朋友在用口語介紹自己或是介紹聾人時,說的是“聾啞人”;有的聾人朋友在用手語說到“聾人”時,用的是小指指向耳,再指向口,再雙手食指指成“人”字這一手語(中國手語已改為用食指和中指指向耳,然後雙手食指指成“人”字),而且他的口型如有的話,也是“聾啞人”,手語翻譯想不翻譯成“聾啞人”都難。 
以上便是我所有的感想,歡迎大家討論。我覺得,宣傳最需要的還是我們自己。大家說呢?


唐無歡
支持,改變不正確的和歧視性的稱呼,應該從我們自身做起。請大家多留心並相互轉告,提醒其他聾人朋友註意。


無聲勝有聲
對,首先在手語中註意!不要明明自己會說話,用手語介紹自己的時候還習慣地把自己說成“聾啞人”!


另外,我覺得在書面語言中使用“聾人”來稱呼我們還是不太理想,其實正如堂堂說的“聾”其實是醫學用語,而且在醫學中“聾”和“重聽”是不同的概念。我覺得最好用“聽障人士”來稱呼,這樣不但顯的尊重,而且不容易發生“聾人”和“重聽人”之爭!


藍色憂郁
除了自身做起,我希望能更多的依靠各種媒體來糾正,這樣才能被所有人慢慢接受,從殘廢人到殘疾人的轉變就是一個例子,很多人都是通過媒體重新去認識的!



*********************************************************************
2003年7月9日補充更新,原始文章下面有一些新回帖,選錄如下:


飛觴醉月
僅僅靠自己力量太小,不如形成一個新的什麽運動還好一些。


巴山茉莉
俺認為:聾者,應稱其為聽力殘疾人;啞者,稱其為語言殘疾人;又聾又啞者則稱其為聽力語言殘疾人。


瑞雪 
我覺得聾人會讓人有誤會,因為就在中國而言人們都認為聾的就一定是啞的,如果不是就不會有“十聾九啞”的說法,我不否認因為我們聽不見或者聽不清害我們沒法象一般人一樣正確說出每一個音,但這樣一不代表我們全是這樣,更不代表我們不會說話,我知道有不小朋友口語說得都很好,甚至不註意聽是沒什麽分別的, 
所以我想應該稱為聽障者會比較好,那樣人們應該會明白那是指有聽力障礙但還有語言能力的人,聾啞人就是指沒有聽力和語言能力的人。這樣好嗎?


星際艦隊
聾人的稱呼問題,首先應該按兩方面去考慮:


一是承認生理上的缺損事實,是學術定義的重要依據,是為了更好地陳述理論和概念的必然需要,也是身份識別的基本資料,不可能僅僅因為個人的某種理由回避既成事實,聽力殘疾人是術語形式,聾人是通俗形式,因此,使用時候根據不同場合有明顯的區別,決不是這個不好聽就否定那麽簡單的問題,是不尊重科學態度的做法;


另一是社會形象的需要,其前提是對待既成事實的健康心理,既然自己失去了聽力或者保留了殘余能力,無論如何也不能企圖掩蓋事實,相反應該勇敢面對事實,才能在人際、工作、評價等綜合素質表現出優秀的品質,避免更多不必要的摩擦和誤解,甚至為了是不是聾人而進行自我否定的精神折磨,導致一些事實上的隔離,心態的扭曲,虛榮心的膨脹,加重了排斥心理。真正的健康心理並不取決於擁有什麽地位和聽人數量,而是擁有什麽樣的人文價值觀,在聽人世界裏,一樣有心理狀態不良的部分人,他們的心理同樣也是不健康的。記得丁老曾經有一句話講,沒有殘疾的心理,只有殘疾的社會,聾人需要努力改造殘廢的社會,聽人也一樣義不容辭要改造殘疾的社會,自然生態要給老虎一片好的森林和足夠的食物,人文也是生態,要給弱者一個安身立命的環境,實現廣義上的生態和諧。


陽冰
其實,我們聾人都知道聾與啞的區別,支持“聾人”稱呼的占據大概有99%以上,我們怎麽改變社會人的稱呼,除了我們努力宣傳之外,還有更多的因素我們可能無能為力,比如電影的藝術需要,文學的創作那是客觀存在的社會背景下為之,我們改不了的,中國文化豐富,中國人的思想更深沈,文字拼合遊戲也很豐富,英文更不同了,簡單,不好拼合,這是其中因素之一,具體情況可以寫一本厚書了,關鍵在於怎麽改變觀念,需要時間,與聾人的團結力量分不開的~~~~~~~~~~~


厘裏虎 
我覺得自尊是聾人不可必少的起碼條件.只有自尊,才能保證自己的尊嚴,堅決抵制社會上各種輕視.虐待.欺侮聾人的不文明行為.這樣有效捍衛自己應有的利益權利. 
因為"聾啞人"的稱叫帶有侮辱的味道,這樣不雅觀.所以我支持唐英的決定.


史努比
堂堂說得非常中肯!我在未看到這個帖子之前,曾與老總一起到合肥聾校去辦事,在去的路上,老遠就發現合肥聾校大門剛換了門牌,校名由原"合肥市聾啞學校"改為"合肥市聾人學校",對這一變化我感到很驚喜,並對老總說,這是一個進步,一個很大的進步!老總愕然,問其因,我言:"聾人"是對其身份的認同,而"聾啞人"則含有貶低之意,讓人認為,聾人是個不公聾而且啞.實際上,那些不會說話的聾人,他們並不啞,他們的發音器官是完好無損的,好比一個需開垠的荒地,如果語訓及時並科學,他們還是能開口說話的.據我調查,不會說話或說話不清楚的聾人,都會開口罵人,而且罵出的字句,非常地清脆!至於為什麽聾人不會說話卻會罵人,而且是在無人教的情況下學會罵人,這是另需討論的問題了.
 
-----------------------------------------------------------------------------------------------



2006-4-18 18:25:17   作者:楚遛遛


關於“聾人”這一稱呼的討論   
        在這裏我想再跟大家討論一下。也是有感而發。。。


       1歷史:1989年以前,有中國聾啞人協會,後是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1989年與中國福利基金會合並後,統稱為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其中有中國聾人協會。 
      


       2.國外:對聾人有兩種稱呼:deaf和hard-hearing。這兩個詞的中文釋義裏都沒有“啞”字,啞另有英文dumb。很少出現在國外的宣傳媒體上。 
      


       3.醫學:聾代表聽力殘疾。所有的聾人都是因為聽不見或聽不清自己的發音,從而無法矯正自己的發音。這樣便造成了他發音的清晰程度有所不同。事實上我註意到,絕大部分的聾人朋友,包括用手語的聾人朋友發音器官都完好無損,都能發出聲音,只是清晰程度不同而已。 
      


       聾和啞是兩個概念,如果有老外來中國訪問,而陪同的英語翻譯不了解中國聾人的情況,聽介紹“聾啞人”,很自然地翻譯成“聾和啞”,給老外的感覺很有可能是“又聾又啞”,“雙重殘疾”。 
     


       所以,無論是用手語的聾人還是用口語的聾人,“聾人”是個普遍性的稱呼。而“聾啞人”則是對聾人的不了解和不尊重。有的時候,稱呼左右了觀念。記得有段時間大家對一本電影的片名帶有“啞巴”二字意見很大,我們也跟有關部門反映了。後來,經再了解,這兩個字也是從“聾啞人”沿用而來。。。 
     


        除了在殘聯、聾校的健聽人應當為“聾人”這一稱呼做宣傳時,千萬不要忘記我們自己。我也是最近才註意到的,有的聾人朋友在用口語介紹自己或是介紹聾人時,說的是“聾啞人”;有的聾人朋友在用手語說到“聾人”時,用的是小指指向耳,再指向口,再雙手食指指成“人”字這一手語(中國手語已改為用食指和中指指向耳,然後雙手食指指成“人”字),而且他的口型如有的話,也是“聾啞人”,手語翻譯想不翻譯成“聾啞人”都難。 
   


        以上便是我所有的感想,歡迎大家討論。我覺得,宣傳最需要的還是我們自己。大家說呢?


以下是原帖的跟帖摘錄。(楚語)


    ——支持,改變不正確的和歧視性的稱呼,應該從我們自身做起。請大家多留心並相互轉告,提醒其他聾人朋友註意。
   


    ——對,首先在手語中註意!不要明明自己會說話,用手語介紹自己的時候還習慣地把自己說成“聾啞人”!


          另外,我覺得在書面語言中使用“聾人”來稱呼我們還是不太理想,其實正如堂堂說的“聾”其實是醫學用語,而且在醫學中“聾”和“重聽”是不同的概念。我覺得最好用“聽障人士”來稱呼,這樣不但顯的尊重,而且不容易發生“聾人”和“重聽人”之爭!


       ——除了自身做起,我希望能更多的依靠各種媒體來糾正,這樣才能被所有人慢慢接受,從殘廢人到殘疾人的轉變就是一個例子,很多人都是通過媒體重新去認識的!



    ——僅僅靠自己力量太小,不如形成一個新的什麽運動還好一些。


    ——俺認為:聾者,應稱其為聽力殘疾人;啞者,稱其為語言殘疾人;又聾又啞者則稱其為聽力語言殘疾人。


 ——我覺得聾人會讓人有誤會,因為就在中國而言人們都認為聾的就一定是啞的,如果不是就不會有“十聾九啞”的說法,我不否認因為我們聽不見或者聽不清害我們沒法象一般人一樣正確說出每一個音,但這樣一不代表我們全是這樣,更不代表我們不會說話,我知道有不小朋友口語說得都很好,甚至不註意聽是沒什麽分別的, 所以我想應該稱為聽障者會比較好,那樣人們應該會明白那是指有聽力障礙但還有語言能力的人,聾啞人就是指沒有聽力和語言能力的人。這樣好嗎?


 


    ——聾人的稱呼問題,首先應該按兩方面去考慮:一是承認生理上的缺損事實,是學術定義的重要依據,是為了更好地陳述理論和概念的必然需要,也是身份識別的基本資料,不可能僅僅因為個人的某種理由回避既成事實,聽力殘疾人是術語形式,聾人是通俗形式,因此,使用時候根據不同場合有明顯的區別,決不是這個不好聽就否定那麽簡單的問題,是不尊重科學態度的做法; 
   


    另一是社會形象的需要,其前提是對待既成事實的健康心理,既然自己失去了聽力或者保留了殘余能力,無論如何也不能企圖掩蓋事實,相反應該勇敢面對事實,才能在人際、工作、評價等綜合素質表現出優秀的品質,避免更多不必要的摩擦和誤解,甚至為了是不是聾人而進行自我否定的精神折磨,導致一些事實上的隔離,心態的扭曲,虛榮心的膨脹,加重了排斥心理。真正的健康心理並不取決於擁有什麽地位和聽人數量,而是擁有什麽樣的人文價值觀,在聽人世界裏,一樣有心理狀態不良的部分人,他們的心理同樣也是不健康的。記得丁老曾經有一句話講,沒有殘疾的心理,只有殘疾的社會,聾人需要努力改造殘廢的社會,聽人也一樣義不容辭要改造殘疾的社會,自然生態要給老虎一片好的森林和足夠的食物,人文也是生態,要給弱者一個安身立命的環境,實現廣義上的生態和諧。



    ——其實,我們聾人都知道聾與啞的區別,支持“聾人”稱呼的占據大概有99%以上,我們怎麽改變社會人的稱呼,除了我們努力宣傳之外,還有更多的因素我們可能無能為力,比如電影的藝術需要,文學的創作那是客觀存在的社會背景下為之,我們改不了的,中國文化豐富,中國人的思想更深沈,文字拼合遊戲也很豐富,英文更不同了,簡單,不好拼合,這是其中因素之一,具體情況可以寫一本厚書了,關鍵在於怎麽改變觀念,需要時間,與聾人的團結力量分不開的。


    ——我覺得自尊是聾人不可必少的起碼條件.只有自尊,才能保證自己的尊嚴,堅決抵制社會上各種輕視.虐待.欺侮聾人的不文明行為.這樣有效捍衛自己應有的利益權利。



(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