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2184
命啟程之際,人類運用天賦感官向世界進行初探,視覺閱覽、聽覺聆賞、嗅覺聞味、味覺嘗鮮、觸覺摸索,在天衣無縫的合作之下,各種知覺似乎處於一種平衡狀態,讓我們在日常生活處理資訊時,能享受得心應手的自然。但試想,如果某個感官產生毀損,在整體知覺的配合上會不會形成失衡?而我們理所當然的生活是不是也會發生改變?
以《寂靜之外》的作者林旭為例,自幼中度聽障,求學之路較為崎嶇,因為在主流世界的傳播領域裡,人們眼、耳並用進行所謂口語的人際學習與活動,但是由於失聰導致發音不正確,連帶也就阻絕與語言接觸的機會,身為聾人一分子的他,以本書為社會大眾介紹聽覺喪失的「聾人族群」,見證他們在沒有語言與聽力的情況下,如何發聲、學習與建立溝通;了解他們在一片寂靜中,如何把知覺失衡與生活變調的行為模式做大幅度的調整,進而分享他們在寂靜國度裡開創的新興文化。
而所謂因聽力受損而形成的特殊「聾人文化」,主要的核心就是「手語」,源自於聾人族群的親身體驗與生活經驗,獨樹一格的語言、習慣、思考、行為與心理特質,獨一無二的人際學習與溝通方式,創造出有別於區分聽人主流世界的全新文化,他們以手語變化呈現優雅的發聲、一張會說話的臉凝聚生動表情,共同打造一種「無聲勝有聲」的完美生活方式。
《寂靜之外》一書分為五個章節和一篇後記,作者林旭,畢業於世新大學社會研究所,以碩士論文為藍本,藉由翔實的文獻資料、理性辯證與感性趣聞兼具的文筆技巧,帶領大家「走進寂靜」,在往返聽人與聾人族群之間交相對照,並且運用聾人單純且獨特的手語文法,透露一股「看見聲音」的自信,而在廣泛的社會文化層面,深切的切入主流文化的偏見,表示在「聽覺至上」的霸權宰制,一波波有聲文化的衝擊,已對聾人在自我與社會認同陷入一陣迷惘的困境。
此外,當聽人研發出人工電子耳與助聽器,以「聾人福音」為名,要讓他們融入聽得見聲音的主流文化,但是林旭卻提出「聽得見,未必能聽得懂」的質疑,強調聽人科技裡的那一道重現「聾人聲機」的曙光,在聽人仍存有誤解與歧視的偏見下,可能只是造成聾人陷入即將被社會邊緣化的黑洞裡,末章「贏得人類的權力」,除了以法條陳述法律保障聾人自由、平等的尊嚴,亦提醒身處強勢地位的聽人應該以新種族觀點來接納「聾人族群」。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書裡,聾人在寂靜國度,安靜卻充滿創意的色彩,他們表示傳說十二生肖唯一沒有耳朵的就是「龍」,因此牠為了能聽見聲音,便加上耳朵,這就是「聾」的由來,所以每位聾人在故事裡都成了「龍」的化身,雖然這只是令人會心一笑的小品,但是我們發現聾人走出保護自我的勇氣,透過真誠的彼此瞭解,尋找到聽見自己與其他聾人的「聲音」,這種族群意識覺醒的權力,未嘗不是龍所象徵的意義精神。
書名:寂靜之外
作者:林旭
出版者:左岸文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