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王維玲/台北報導】

「褲子」、「肚子」、「兔子」,一般人可以聽出這是三個不同的詞彙,但是聽障孩童很難聽出差別,婦聯聽障文教基金會老師卓麗文曾經每天重覆這些單字幾百次,只為了讓重度聽損的孩子能夠學會分辨發音差異。

卓麗文在兒子2歲發現他有先天重度聽損後,她辭去工作專心陪伴小孩成長,她說,當時除了照顧孩子以及中風的婆婆,還要面對辭職後的經濟壓力,「真的很辛苦」。但是只要想到現在的決定會影響小孩的一生,就覺得責任重大。

為了讓孩子長大後能夠融入社會,卓麗文讓兒子進入一般學校就讀,她說,兒子永遠都坐在第一排最中間的位置,每次參加家長會,每位老師都說「他是班上最認真的學生」。因為聽障孩童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得跟其他小孩一樣好,不但上課不能分心,回家後也幾乎都在讀書。最後她兒子考上建中,讓她非常驕傲。

卓麗文在兒子進入小學後,因緣際會進入婦聯會,她兼具老師與家長身分能夠將心比心。其中有個重度聽障學生琪琪,父母忙於工作、家庭經濟狀況不佳,照顧琪琪的責任落到阿嬤身上。為了幫助弱勢的隔代教養家庭,她請阿嬤一起上課,學習如何與聽障孩童相處、教育,讓60多歲的阿嬤也當起老師,可以在家跟琪琪加強聽覺口語能力。

台中啟聰學校老師陳炎灵曾在普通高職任教,班上雖然有聽障生,但他並未特別關心,反而覺得只要他們安靜、不擾亂班級秩序就好,後來接觸到特教領域時,才投入聽障教育。他說,最重要的是跟每個學生建立信任關係,也要跟家長密切聯繫溝通,掌握學生心理狀況。

聽障生平常很依賴msn、簡訊或網路聊天室等方式交友,他說,老師要多注意學生,例如曾經有個學生在網路上認識飆車族朋友,覺得「比別人酷」,又可以交到朋友,想要加入飆車族行列,幸好老師趕緊溝通輔導,不然學生就可能誤入歧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