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12月 06日 10:19 中國窗 |
由影星曾志偉和戚美珍有份合辦的社企齋舖「樂農」,位於灣仔修頓球場對面的樓上舖,賣點是「三朢一湯,白飯任裝」,聘用了6名聽障員工。試業僅一個月,不靠明星作招徠,以好手藝做賣點,每日照樣客似雲來。 記者在平日的午市到訪,餐廳食客坐滿,經理Edmond淡淡然說:「今日最少人,很多時候都要排出門口等位。」由於有政府資助200萬開業,每月基本開支40萬元,料數月后便可回本。不過,業主只肯簽約兩年,現時最怕滿約后大幅加租。 其實灣仔食肆林立,但他們已經站穩住腳,皆因客源廣泛。除了在寫字樓區有大量生客「温食」,在素食者、佛教徒的世界,每開一家素食店,消息便很快傳開,加上員工能用手語溝通,對全港3萬名聽障人士亦具吸引力。但最重要的是,食物本身好吃。 大廚麗姐拿手住家齋菜 「樂農」的大廚麗姐,一家三口,原本在附近的太原街經營齋舖10年,有不少街坊捧場客,由於市區重建被逼結業。在經朋友穿針引線下,跟20多歲的女兒加入這個大家庭。 年約50歲的她擅長做住家齋菜,最拿手的菜式要數南乳齋煲、流沙餃、豉汁炒麵、咖喱炒米粉、煎蓮藕餅和雙耳秋菊,坊間齋舖的假魚、假豬排,菜牌上統統欠奉。午市「三朢一湯」套餐40元,分量較一般茶餐廳少避免浪費,但亞麻籽糙米飯無限量添食,至於晚市主打的私房菜需提早預約,人均消費60至150元。 經磨合相處融洽互相關懷 煮朢駕輕就熟的她,跟聽障人士合作,成為唯一的困難,過程中亦發現有不少誤解,「當初以為他們都很暴躁,做事會不小心」。但試業一個月,又改變想法:「我不會手語,有些同事不會讀唇,剛開始要較長時間解釋,合作時間長了就沒有問題。總之有心就不要計較。」「樂農」提倡傷健共融,員工間的相處并不流於口號,有「一家人」相處帶來的窩心,麗姐說:「他們知道我生病,會猛叫我停手休息,但如果他們不舒適會叫我不要擔心。」她自言開心和滿足:「我當這盤是自己生意去做。」 幾個街坊排隊等麗姐落場打牙骹,惟有轉而跟聽障員工訪談。坐在對面的新新,今年32歲,架上眼鏡、頭戴漁夫帽,一表斯文,跟時下年輕人沒有兩樣。坐在身邊協助解話的Ed-mond指,他們是最受忽視的一群,偏偏比有形的殘疾更受歧視。 聽障員工:好開心好感動 當了11年文員,由5200元起薪到離職前的8000元,午飯時間永遠孤獨度過,新新口里吐出模糊的字句:「人工好低,主要是又聾又啞,同事沒有興趣同你傾偈。」直到第9年打算轉工,卻談何容易:「又話英語、又話要識普通話,都唔畀機會。」 跟餐廳所有聽障員工一樣,他透過互助組識「龍耳」應徵做侍應。最初家人反對,擔心餐廳捱不住執笠,但如今已是門庭若市。他漸漸適應了新環境,不停感謝教導他的同事們,但令他覺得最難能可貴的,反而是健聽人士想必然的事:「大家可以一齊用手語,一齊吃飯,一齊分享」。他連聲說:「真系好開心,好感動!」 餐廳的名字,「樂」意指開開心心,「農」則取自聾的諧音。之前從事處理人際關系的Edmond謂,聽障人士是被忽視的一群,敏感度較高、容易焦慮,保持良好的朋友關系很重要:「他們不喜歡被人叫做聾人,所以這種叫法是種尊重。他們不喜歡受助,感覺沒有自尊,他們需要的是平等。」 豎大拇指表達支持鼓勵 政府透過「伙伴倡自強」計劃支持由香港影視明星體育慈善基金申辦的「樂農」,高官、明星私下紛紛踴躍捧場。記者相約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試菜的下午,就巧遇了特首辦主任譚志源和一眾同事。她趁餐廳新開張,短短一個禮拜便有四餐在這里開飯,向各方友人硬銷這家社企。她建議大家見到身穿綠色制服的聽障朋友,不妨豎起大拇指表達支持和鼓勵。 香港商報記者葉紹堅 |
(來源: 香港商報) 編輯: 藍博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