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聾人委員邰麗華:連任三屆,為8500餘萬殘疾人代言
會場上有兩雙手在快速翻動,無聲無息,卻引人注目。

這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邰麗華正在和手語翻譯李琳交流。作為一名聾人委員,過去半個月,她以這樣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履職任務。
這也是邰麗華連續第11年出席全國兩會。作為一名連任三屆的“老委員”,多年來,她為我國8500餘萬殘疾人“代言”,就殘疾人的康復、教育、就業、出行等各項權益鼓與呼。
“我的參會方式稍稍有點特別,但和大家一樣,都是在履行職責。”2018年3月,全國兩會間歇,邰麗華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
她坦言,剛開始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時,也會緊張,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不過,有壓力就有動力,隨著履職不斷深入,她逐漸意識到,政協委員這個身份,在旁人看來或許帶有光環,對委員而言,卻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
帶著“秘密武器”上兩會

邰麗華,提起這個名字,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千手觀音”。
2004年9月,雅典殘奧會閉幕式“北京8分鐘”表演,由她負責領舞的《千手觀音》驚艷世界。5個月後,《千手觀音》登上2005年央視春晚,震撼人心的表演,也讓這位“無聲天使”更加為大眾所熟知。
2008年1月,邰麗華成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由此走上參政議政的舞台。聾人如何參加兩會?答案在於她有“秘密武器”——一個高水平的手語翻譯。
據邰麗華介紹,2002年她去大連演出,認識了當時還在大連市殘聯工作的李琳。李琳的熱情、敬業以及非常不錯的手語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不久之後,她就被調到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工作。
之後十餘年,邰麗華和李琳幾乎如影隨形。包括每年3月的全國兩會,從會前報到、到小組討論,再到人民大會堂全體會議,李琳都陪伴在邰麗華身邊。
長期相處形成的默契,讓邰麗華和李琳交流愈發順暢。
比如小組討論,其他政協委員發言,李琳就以“同聲傳譯”的速度,將發言內容轉達給邰麗華。
再比如“政府工作報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常見表述,李琳的手語動作只要開個頭或完成一半,邰麗華馬上就能明白在說什麼。
翻譯過程中,遇到難以用手語表達的內容怎麼辦?李琳搖搖頭,“這種情況很少出現”。
據李琳介紹,手語是一種需要不斷學習、完善的“語言”。
這些年,她和邰麗華已經養成習慣,對黨代會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兩高”報告等重要文件都要認真閱讀、反复研究。這麼做,一是為更好地了解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另外也考慮到第一時間掌握新的詞彙,再思考如何用手語表達。
也是基於這樣的“無障礙”溝通基礎,邰麗華得以順利履職。
她告訴澎湃新聞,剛開始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時,也會緊張,擔心自己聽不到,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但事實證明,邰麗華和其他委員沒什麼不同——一樣要“聆聽”別人發言,一樣要“搶話筒”爭取自己發言,同時還要撰寫提案,為殘疾人爭取更多權益。
談及自己近年來提出的建議,邰麗華印象最深的,是一份和殘疾人駕車有關的提案。
“之前對殘疾人駕車有嚴格限制,大家為此呼籲了很多年。”在邰麗華看來,中國經濟正快速發展,允許殘疾人駕車,不僅是日常生活的一項需要,也是這一群體渴望融入社會的體現。
為實現殘疾人的“駕車夢”,2009年全國兩會,邰麗華再次就此“發聲”。通過多方努力,當年12月,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發布新修訂的《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放寬對五類殘疾人的駕車限制。
這也意味著,像邰麗華這樣的聾人,只要在佩戴助聽設備的情況下聽力達到合格標準,即可申請小型汽車駕駛證。
最關注殘疾人的康復和教育
自己的提案能夠獲得關注並最終落實,對邰麗華來說,是一件頗有成就感的事。
這些年,她提交了幾十個提案,涉及農村殘疾人醫療保障、電視節目字幕同步加載、殘疾人手機流量套餐等各類內容。它們都得到了相關部門回應,有的已經解決,有的還需進一步商榷協調。
邰麗華表示,殘疾人權益,她最關注的就是康復。中國殘聯主席張海迪曾說過,什麼事都可以等,但殘疾人的康復,一天都不能等。殘疾夥伴多一天的等待,就多一天的煎熬和忍受。
身為聾人,邰麗華對此深有體會。
她告訴澎湃新聞,過去有一種傳統觀念,叫“十聾九啞”,即一個人如果聽不到,說話發音也會很困難。這種認知其實是錯誤的。如果讓聽力障礙兒童儘早得到有效的康復訓練,其語言表達能力完全有可能接近正常人水平,從而實現“聾而不啞”。
為此,2010年全國兩會,邰麗華作為第一提案人,呼籲將殘疾兒童的篩查項目納入到0—6歲兒童常規保健內容當中,做到殘疾兒童早發現、早干預、早康復。
“康復了一個人,相當於解放了一個家庭,也溫暖了整個社會。只有盡可能康復,今後的人生道路才有更多機會和選擇。”邰麗華這樣表示。
除了康復,邰麗華重點關注的另一個領域是教育。今年全國兩會,她就提交了《關於聽力殘疾人外語考試聽力免試的提案》。
提案顯示,2017年4月,教育部和中國殘聯印發《殘疾人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管理規定》(以下簡稱“殘疾人高考管理規定”)。
該規定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比如根據實際情況,提供現行盲文試卷、大字號試卷、免除外語聽力考試、優先進入考點考場等,對殘疾考生可謂重大利好。
但邰麗華注意到,高考只是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道“門檻”。進入大學後,他們還要面臨英語四、六級考試和碩士、博士入學考試。
“英語四、六級考試關係到學位,碩士、博士入學考試決定了能不能繼續深造。”邰麗華說,這些重要考試,均在筆試或面試環節設有英語聽力測試。
而據她了解,目前聾人考生對於英語聽力測試,只能靠瞎蒙或直接放棄,這無疑是不公平的。
事實上,根據2017年頒布的“殘疾人高考管理規定”,聽力殘疾考生不僅可免除外語聽力考試,還可以攜帶助聽器、人工耳蝸等助聽輔聽設備進入考場。此類考生的外語成績,可按照“筆試成績×外語科總分值/筆試部分總分值”的方法計算。
“既然高考已經開了非常好的先例,為什麼其他考試不能參照?”邰麗華希望,“殘疾人高考管理規定”給出的辦法,能夠適用於英語四、六級考試和碩士、博士入學考試。只有解決這一問題,英語聽力才不再是聾人求學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