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婆婆也是媽,好兒媳30年如一日獨自照顧聾啞婆婆

程桂蓉(右)牽著婆婆在小區散步。 實習生 楊雅淅/攝

都說婆媳關係難處,可在磁器口街道磁建村社區,今年62歲的社區居民程桂蓉卻和婆婆相處得很好。在前夫去世后,她不離不棄,近30年如一日,悉心照顧聾啞婆婆黎新貞,被當地居民傳為佳話。面對別人的稱讚,她總是微笑著淡淡地說:照顧婆婆天經地義,因為婆婆也是媽……

 丈夫因病去世獨自撐家

  用心揣摩婆婆的「手語」

1980年,時年24歲的程桂蓉經人介紹,與啞巴廠(重慶高壓開關廠)工人劉光忠相識相愛,步入婚姻的殿堂,一切看上去都很美滿:夫妻倆都是啞巴廠的工人,公公婆婆健在,婚後不久還生了一個健康的兒子,一家人雖然收入不算高,但也生活穩定幸福、其樂融融。

然而,好景不長,這個普通家庭就接連迎來變故——

1989年,家裡的頂樑柱——丈夫劉光忠因病去世。隨後,與程桂蓉居住在一起的公公、祖祖也相繼去世,接踵而來的打擊,讓她的心一度跌入了「冰點」。「丈夫去世的時候,我才34歲,兒子才8歲。那時每天腦子都是空白的,常常一個人淚流滿面。」程桂蓉回憶道。

此時,不少親戚朋友甚至婆婆都勸她為了孩子改嫁,可程桂蓉卻說:「婆婆一個人,如果我不照顧她,誰來照顧她呢?婆婆也是媽,既然成了一家人,我就得像親媽一樣照顧。」

於是,她強忍住失去丈夫的悲痛,毅然擔負起伺候婆婆的擔子。唯一讓她感到「為難」的是,由於婆婆是聾啞人,與人溝通只會用手勢,平日相處起來非常吃力。「當時我想一定要明白這些手勢,才能照顧好婆婆。」所以每當婆婆用手勢去表達時,她都會仔細觀察、細心猜測,時間久了她漸漸明白了那些動作的含義,還基本掌握了婆婆的這些手勢。當老人用雙手比劃「圓圈」時,那是代表口渴了,她便會給其倒水;用手指指嘴巴,代表餓了,她便會到廚房給其做飯……如今,程桂蓉和婆婆之間已經有了屬於她們的手語表達模式,只要婆婆一個簡單的動作,程桂蓉就能馬上知道婆婆想要表達的意思。

 每天悉心照料婆婆

  讓老人安享幸福生活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更何況是兒媳婦,但程桂蓉卻從來沒有這種想法,她一直將婆婆當做自己的親生母親一樣照顧著。婆婆黎新貞身體一直不好,經常生病,為了方便照顧,程桂蓉在47歲的時候就提前辦理退休,專心在家照顧婆婆的生活。每天,程桂蓉都會準時為婆婆準備她精心搭配的三餐,還會定期幫婆婆泡腳、剪指甲,從不嫌臟嫌累,每逢婆婆生病或身體不舒服時,程桂蓉總是默默地陪伴在老人家身邊,幫著端茶遞水,洗衣擦身。

「每次吃飯的時候,第一個就是給她端過去,從來沒有自己吃好了再拿給老人。」程桂蓉告訴記者說,一天三餐肯定要讓老人吃好,有什麼好吃的也總要先給婆婆嘗嘗。遇到婆婆嘴「叼」或心情不好時,她每日變著花樣,盡量讓老人多吃一點。飯後,還帶著婆婆一起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

在程桂蓉的感召下,同住小區的聾啞人賴守恆經常來家裡照顧婆婆,程桂蓉敏感地發現了婆婆的心思,但是親戚朋友都不支持。為了婆婆的晚年幸福著想,她耐心地跟婆婆談心,表示會全力支持,並且會像照顧婆婆一樣照顧他。經過多次做思想工作,她打消了婆婆的顧慮,2004年,婆婆黎新貞與賴守恆再婚,重新開始晚年的幸福生活。儘管後來,程桂蓉也重組了家庭,但仍然將婆婆黎新貞帶在身邊照顧。

時光荏苒,昔日年輕媳婦,如今已陪伴婆婆30年了。在程桂蓉的悉心照顧下,今年已是90歲高齡的黎新貞仍精神矍鑠,臉上常常掛著笑容。老人說不出話,就豎起大拇指向別人比劃——這個兒媳婦好!

婆婆也是媽,好兒媳30年如一日獨自照顧聾啞婆婆

主辦單位:沙坪壩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

主編:蔣頻編輯:庹世超

(沙坪壩微政務轉載自沙坪壩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