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促政府增加資助增聘師資
2014-05-13 07:07:00 来源: 香港成報
「手語雙語教育」已在中、小學及幼稚園試行。(廖士鋒攝)
港聞部記者廖士鋒報道
健全的身體並非必然,一班聽障學生在本港主流學校上課,由於聽不見老師講課,成績往往比正常學生遜色。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深信聾人同樣有學習的權利,因此發展了「手語雙語教育」,讓聾人老師走入主流學校教導一班聾健共融的學生。該中心的主任鄧慧蘭接受《成報》專訪時承認過去本港聾人教育不濟,導致現在難以找到聾人老師參與計劃,又慨嘆計劃的資助金將在今年7月屆滿,希望政府可針對聽障學生需要,加強資助「手語雙語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於2006年8月獲香港賽馬會撥款試行「手語雙語教育」計劃。透過聾人導師及主流學校教師的合作,在課室中利用手語及口語進行「雙語教學」,令聽障學生及健聽的學生可以在主流學校內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聾人學生主科及格率大升
「手語雙語教育」現時已經在一間幼稚園、小學及中學試行,每班大約有6名聽障的同學與正常同學上課。此外,計劃亦包含學前教育,讓嬰幼兒可以盡早接觸手語。計劃發現聾人學生的主科及格率由大約五成,大幅上升至七至九成。鄧慧蘭接受《成報》記者訪問時,直言在香港發展針對聽障人士的教育方式,是一條崎嶇的路。
鄧慧蘭解釋,香港的教育制度在過去多年一直忽視聽障人士需要,導致現在缺乏聾人老師:「從歷史角度去看,過往聾人教育不濟,令絕少部分的聾人能夠入大學,很大部分的聾人考不到會考。(問題)有如雪球般滾了幾十年,到今日我們要用聾人老師支援聾學生接受教育,其實很難行。」但鄧慧蘭似乎未有向困難低頭,在中大發展出「聾人教育文憑」,自行培訓人才:「在香港沒有一個很專業的聾人教育培訓,所以我們設計了這個文憑課程。我們令到需要教導聾人的老師,獲得專業的培訓。」
津貼增三成支援仍不足夠
為支援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政府一直都有向這些學生的學校發放「學習支援津貼」。今年的《施政報告》更將津貼增加三成,學校可按每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每年獲13,000元。但鄧慧蘭認為支援仍不足夠,「政府應該考慮,是否一個政策就可以解決不同種類特殊學生的需要?是否每位學生發放13,000元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我認為不是。」鄧慧蘭希望政府考慮透過發展「手語雙語教育」,真正解決聾人學生的需要。
「手語雙語教育」推行了八年,意味着賽馬會的資助將在今年7月中斷,令計劃需要四出籌募經費。鄧慧蘭直言籌款工作艱難,她表示:「我們一直在找一些基金會,希望有營運資金讓計劃繼續走下去。我們亦正在教區進行籌款工作,即將會去數個教堂中進行募捐。其實我們需要的資金不算多。以小學來說,我們需要請6位聾人老師,以及一位健聽的老師以進行統籌的工作。」
學生心聲
爭取大學有手語翻譯支援
●陳紀尤(聽障學生,小五)家長麥笑芬:
女兒出生後到健康院檢查,發現她對聲音不敏感,到兩歲時才確認她聽不到聲音。我聽說有些學校全校只有一位聽障學生,他們在溝通上有困難,和同學的相處亦有困難。希望藉着參加這次計劃,可以讓女兒學到手語,同時又有其他聽障同學可以一起讀書。希望將來爭取到在大學教育都有手語的翻譯支援。
聾人老師教導前路怎樣走
●陳芷瑩(聽障學生,中一)家長梁佩慧:
女兒六個月大時就發現聽覺有問題。她初初打手語時尚未習慣,動作比別人慢,但現在手語等各方面的表現都不俗。我覺得聾人老師可以用自身的經歷,教導女兒前面的路應該怎樣走。她原本數學成績很差,但放學後都會找學校的老師補習數學,今次數學考得不俗。
學習手語後改善閱讀能力
●馮翠君(健聽學生,小五)家長廖敏珊:
初時都不知道幼稚園有教導手語,有一天看到女兒能夠和一位聽障老師用手語溝通,才發現她很喜歡學手語。學習手語後,我發覺她的專注力和閱讀理解的能力都有改善。其實我發現聽障同學的成績有時比健聽學生更好。我都會問女兒「為何大家都有上課,別人學得比你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