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婆媳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雖然生活清苦,三代人仍樂天知命地過日子。左起為李秀玲、馮惠欣和何潤娣。(圖:星洲日報)
在清苦的生活中,馮家一家仍常以笑臉迎人。前排左起為馮惠欣、何潤娣和馮拾;後排左起為馮家俊和李秀玲。(圖:星洲日報)
小惠欣和小家俊與媽媽李秀玲合照,可看出他們的親子關係密切。(圖:星洲日報)
談起生活中的困苦,何潤娣眼淚潸然流下;但她馬上露出笑臉說:“生活還是得照樣過,可不能怨天怨地。“(圖:星洲日報)
為了家庭忙碌,頭髮已花白的何潤娣,仍堅強地笑看人生。(圖:星洲日報)
李秀玲(左)與小時候的兒子家俊無法用語言溝通,但關係融合。(圖:星洲日報)
2012-05-16 12:14
18歲就嫁入馮家的何潤娣,是一個很傳統的婦女;即使她和丈夫的首個孩子是聾啞兒,還是樂天知命地生活,並陸續再生了9個孩子。
在10個孩子中,她經歷過白頭人送黑頭人的痛苦,一名15歲的女兒在一場車禍中去世,讓她感到傷心;她也經歷過家窮,無奈把孩子送人領養的傷痛。
如今丈夫馮拾已72歲,她也66歲了,操勞了半輩子,她最大的希望,就是把伴在身邊的兩個孫子,馮家俊和馮惠欣養大成人。
家婆
18歲嫁入馮家
長子是聾啞兒
樂觀的何潤娣接受星洲日報記者訪問時,幾乎都是笑呵呵地回答問題;偶爾談到傷心事,她眼眶泛紅,但她還讓人覺得,她是一個樂天知命的人。
何潤娣說,當年出嫁時還是個少女,生下的首個孩子雖然有缺陷,她還是靠著樂天性格努力工作,和丈夫胼手胝足養大孩子。
“這孩子出生時,我們不知他是耳聾的,起初他會哭、會發出聲音喊爸爸,但每回喚他,他都從來不回應。”
這兒子逐漸長大,何潤娣感到不妙,於是送他到醫院檢查,才知道他是耳聾的。
但她很快就接受這個事實,並申請送孩子進入檳城的政府聾啞學校受教育。
希望兒子老來有個伴
代聾啞媳婦照顧兩孫子
當這大兒子馮小明長大欲娶媳婦時,有人告訴何潤娣,殘缺的兒子娶殘缺的女子,會使到她的生活壓力加倍;當時她只希望這兒子老來會有個伴,所以沒有去想其他的事情。
這媳婦李秀玲前後生了兩個孫子,何潤娣將孫子帶在身邊照顧;何潤娣主要是擔心聾啞的媳婦,聽不見嬰兒哭聲,照顧不來。
“我將兩個孫子帶在身邊直到他們三、四歲,能講話和能跑逃跳後,才將他們送回媽媽的身邊照顧;媳婦雖有缺陷,如今還是把孩子照顧好。”
肩負養育6口重擔
一生為工作家庭忙
在養大兒女的過程中,何潤娣做過不少工作,如今則當小販,每日早上5時起床便勞作到晚上;她的一天都花費在工作和家庭,從來沒想過要停止工作,因為家中六口的生活重擔,都落在她身上。
“只要一停工,當天就沒有收入,便會影響家庭的吃穿,所以不敢亂停工,就連生病也很少。”
她指出,去年曾大病一場,連續兩個月沒開工沒收入,生活也差點成問題,所幸獲得其他兒女資助。
“日子過得清苦,還是有其他兒女幫忙補貼家用;但他們有自己的家庭,幫助也是有限的。”
何潤娣慶幸自己至今沒得甚麼老人病,就連孩子孫子也健健康康,只是日子過得清苦,但她知足常樂。
母親節最大心願
盼孫子平安成長
在這個母親節里,何潤娣最大的心願,也是她碎碎念的,就是希望兩個孫子平平安安長大成人。
“一直以來,我都很擔心養不大孫子,也很怕他們學坏;以前為孩子擔心,如今則為孫子擔心。”
讓她欣慰的是,兩個孫子都很乖巧懂事,如孫女惠欣在婆婆工作回家後,會貼心地問婆婆累不累,並會幫婆婆捶背。
媳婦
手語溝通不影響親子關係
母女相處無聲勝有聲
嫁入馮家當了14年長媳婦的李秀玲(40歲)與丈夫馮小明(49歲)一樣,生活在一個沒有聲音的世界里。
來自北馬武吉淡汶的秀玲,與丈夫小明是在聾啞學校認識,婚後隔年即生下了兒子馮家俊和和女兒馮惠欣。
馮家俊今年13歲,是一名國中生;馮惠欣今年7歲,是一名小學一年級學生;兩名孩子和父母都是用手語溝通。
馮家俊也較年長,與父母親相處溝通的時間較妹妹長,所以懂得媽媽的手語,妹妹對媽媽的手語仍陌生,但不影響親密的親子關係。
惠欣說,媽媽還會教她做學校的數學作業,她為了和媽媽加強溝通,而努力學習看懂媽媽的手語,可是有時候還是不明白媽媽的手語代表甚麼。
儘管如此,在這兩母女的生活里,往往還是無聲勝有聲。
何潤娣對生活不奢求
只希望一家健康成長
何潤娣指出,媳婦秀玲在小女兒上學後,兩年前開始撿紙皮、玻璃瓶和塑料罐等環保品轉賣,會用掙來的錢替兒女買些衣服和食物。
她說,聾啞媳婦和家人用手語溝通,有時可猜到她所要表達的意思;嫁來馮家前,媳婦曾在家鄉遇車禍,造成手腳有些不便。
“在生家俊時,媳婦一度流血過多;當時生死只在一線間,所幸最後醫生還是把她救了回來。”
何潤娣說,兩名孫子在學校協助下,獲得貧窮學生輔助金,兒子也每月獲得福利局的300令吉援助金。
何潤娣對自己往後的日子不敢做多設想,只是單純地希望全家平安、孫子長大成人,就心滿意足了。(星洲日報/大霹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