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好,叔叔好,下午好……”記者推開北京昌平一戶普通人家的房門,迎面而來的是幾個活潑可愛的孩子,還有一聲聲發音不准卻滿含著快樂的問候。高麗娟老師站在孩子們中間,臉上挂著慈愛的微笑。誰都無法想象,這些孩子數月前都還不會開口講話。正是這位高老師,用自己的點滴心血,幫這些聾兒恢復了語言能力。
是老師,更是母親
談到開始聾兒康復這個工作,高麗娟說:“大概是種緣分吧。”今年32歲的高麗娟是內蒙人,師范學校畢業后在赤峰一所小學做老師。一個暑假,她到北京旅游,很偶然的機會,到聾兒康復學校做了幾天志願者,心靈受到了震撼。“這些聾兒通過耳蝸移植回到了有聲世界。但是,他們嬰兒般的語言水平卻使他們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所以,他們比一般孩子更需要老師。”深思熟慮后,2000年7月,高麗娟離開了老家,正式到北京聾兒康復中心工作,她做中學老師的丈夫也放棄了“鐵飯碗”,和妻子一起來到北京。
工作開始的時候並不順手。剛開始帶學生,高麗娟每天對孩子說很多話,教他們練發音、讀兒歌,自己的嗓子都說啞了,孩子們卻依然不開口。她心裡特別著急,急忙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研讀專業書籍,甚至還跑到醫院向專家請教。初到北京,工作不穩定,生活也很辛苦,高麗娟一度懷疑當初的選擇。
但后來有件事堅定了她的決心。那是2000年底,一位外地母親來接孩子回家過年。見面時,孩子高聲喊出了“媽媽”兩個字,當時那位母親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當第二聲“媽媽”響起時,那位母親已經熱淚盈眶。她說,這聲“媽媽”她已經盼了5年。流著眼淚,這位母親把孩子拉到高麗娟身前,讓孩子也喊了她一聲“媽媽”。那一刻,高麗娟也淚流滿面,把孩子緊緊擁在懷裡。“從那以后,我知道自己不再僅僅是一個老師,更是一位母親。”
帶病在家裡教學
2005年,對高麗娟來說是一個夢魘之年,年輕的她身懷六甲時被查出了腎病,而婆婆被診斷為晚期肝癌,她不得不離開了心愛的學校和孩子們,在北京昌平的家裡休養身體,照顧婆婆。
在她離開學校后一個月,11歲的湖北學生劉新(化名)的家長找到了她。劉新的媽媽央求她:“高老師,我知道您身體不好,但孩子實在離不開您啊,學講話學了一半,現在誰教也不肯張口。您看能不能把他放在您身邊帶著。”劉新耳蝸手術后沒有及時接受正規語訓,錯過了最佳語訓年齡,性格比較孤僻。在學校的時候,高麗娟一直鼓勵他,孩子進步很大。但她一走,孩子變得很不適應。高麗娟為這份信任所感動,點頭答應了。
從此,高麗娟從家到醫院,從菜市場到藥房,都把劉新帶在身邊,每天至少進行4小時的專業語訓,並在生活中培養他的語言和交往能力。劉新漸漸變得開朗,學會了疊被子、洗衣服,並懂得了給別人讓座,主動問候別人。
自己的孩子出生前,高麗娟的婆婆去世了,她的腎病轉化成慢性,但她還是堅持把劉新帶在身邊。“現在劉新已經上五年級了,上周打來電話說期末考試語文得了95分呢。”高麗娟眼睛裡滿是愛意和自豪。
劉新上學去了,又有很多孩子家長慕名找到高麗娟,讓她很為難。當時,高麗娟的丈夫做生意受了損失,她自己要治病,孩子還小,家裡的經濟狀況不好。可是,面對家長一次次無助的哀求和孩子純真的面孔,高麗娟的心軟了。“當年北京同仁醫院的一位老專家對我說,‘聾兒康復是一項搶救性工程,耽誤不得。’我愛這些孩子們,不忍心看他們聽到聲音,卻不能講話。”
和丈夫商量后,高麗娟決定在家一邊養病,一邊教學。就這樣,她堅持了下來。她自己的孩子卻無暇照顧,僅僅6個月便斷了奶,送到了姥姥家。初為人母的高麗娟為了教聾兒說話,每年與自己的孩子相處的時間還不足20天。
“我最喜歡高老師”
現在,高麗娟家裡住著8個孩子,最小的3歲,最大的9歲。家裡的三個起居室成了孩子們的臥室。為了讓孩子們得到一對一的康復教育,她還專門找了幾個康復教育老師來幫忙。“這些老師基本上是義務的,我現在帶這些孩子也隻根據情況收一些生活費,家庭不好的孩子都是免費的。”高麗娟說,“還好我的家人一直很支持我。”
高麗娟的丈夫對記者說:“我過去是中學老師,對孩子也有很深的感情,看到孩子學會講話,從心裡為她自豪。這是善事,我會一直支持。隻是希望她能多注意自己的身體。”說這些話時,他正在把為高麗娟買來的中藥放到藥鍋裡煎,廚房裡彌漫著一股中藥的味道。
高麗娟家裡最大的一間屋子是孩子們的教室,裡面的大書架上放滿了聾啞兒教育書籍和幼兒科普讀物。一位來自河北廊坊的小女孩,在高老師的指引下向大家做自我介紹,然后背誦了兒歌。另一位來自河南的小男孩則能很准確地說出高老師手中塑料模型的形狀。每次孩子們准確說出一句話,回答對一個問題,高麗娟都會豎起大拇指夸獎他們。一個叫帥帥的小男孩看到記者后趕緊用小手擋住臉,高麗娟鼓勵他:“帥帥最棒了,問阿姨好。”帥帥於是聽話地說:“下午好。”高麗娟介紹說,這個孩子在一家康復學校待了8個月也沒能說話,剛過來2個月,已經能說一些短句了。
6歲的洋洋是個認真的男孩,在高老師的指導下,他指著書本上蔬菜水果的圖形大聲說著它們的名字。指到辣椒的時候,洋洋皺皺眉,告訴老師他不喜歡辣椒。記者問:“那你喜歡什麼呢?”洋洋高興地說:“我最喜歡高老師!”
“我有一個願望”
“生活即教育”是高麗娟教學的核心內容。她把生活當作課堂,隨時隨地教。在採訪過程中,我們看到,高麗娟對每個孩子每個階段的學習程度都作了很詳細的記錄。
高麗娟介紹,根據孩子們自身的情況,她把教學劃分為四個階段,循序漸進地教導孩子。第一階段是發音、言語矯治,主要是對字、詞、短語、句子的理解掌握﹔第二階段進入生活化教學,以交流為主﹔第三階段是實踐教學階段,有計劃、有步驟地鍛煉孩子獨立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第四階段開始與聽力正常的孩子一起學習,為孩子進入普通學校奠定基礎。這四個階段環環相扣,又互相貫通,幫助孩子們將來融入社會。
高麗娟還在丈夫的幫助下為孩子們制作了影像記錄。記者看到,這些孩子每有一些進步,高麗娟都會讓他們表現出來,“孩子們都愛‘上電視’,這也是鼓勵他們學習講話的一種方式吧。”在這些影像資料中,記者看到,一個個可愛的孩子是怎樣學會了說“爸爸”、“媽媽”,是怎樣在高老師的指導下,背出整句的兒歌,又是怎樣學會去超市裡買東西,與他人交流的。高麗娟說,影像記錄一方面能總結教學經驗,另一方面也能給孩子留一份童年生活的紀念,“多年以后孩子長大成人,這些影像資料對他們來說有著不一樣的價值”。
“我唯一的願望,就是這些孩子將來都能和正常人一樣,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融入社會,過上快樂的生活。”提到孩子的將來,高麗娟因生病而略顯蒼白的臉上頓時神採飛揚。▲
《生命時報》 (2007-07-24 第23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