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9 11:39:00 來源︰東南快報
聾啞女學生小娜在和校醫用手語溝通
□記者陳錦娜 楊玉娟文/圖
殘疾人看病難,聾啞人看病更是難上加難。上周日是國際聾啞人日,不少聾啞人來電反映,因為溝通有障礙,他們看病就醫很不便。對此,有關人士呼吁要更加關愛這個易受忽視的弱勢群體。
就讀于福州市聾啞學校19歲的小娜(化名),此前只有一次單獨到醫院看病的經歷,因為溝通困難,她覺得整個過程很受煎熬,而且她更擔心的是被誤診。對她來說,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她更願意在學校醫務室就診,因為那里有懂得手語的校醫,讓她覺得就像正常人到醫院看病一樣。
記者走訪多家醫院發現,福州目前尚無一家提供手語導診的醫院,聾啞人在就醫過程中也遇到了溝通障礙的困難。部分人士建議,醫療單位作為一個窗口單位,能否專為聾啞患者配備手語翻譯,以減少因語言障礙而給他們帶來的就醫難題。
聾啞人獨自到醫院看病
醫生不明白周圍人很著急
黃女士講述了這樣一個經歷。上周日她肚子不舒服就到醫院看病。在排隊時,前面剛好有位同樣因為肚子痛來看病的聾啞依姆。她一個人比劃了半天,但醫生始終不明白她的意思。更郁悶的是,依姆也不會寫字。這把依姆急得團團轉,醫生也急,一旁等候的黃女士看著也心急。好在不一會兒,依姆的親屬來了,這個問題才解決。
黃女士說,「醫院人這麼多,普通人看病本來就很不易,更何況聾啞人。醫院能否提供手語導診,幫他們解決就醫困難?」
根據2012年8月1日起施行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相關規定︰公共服務機構和公共場所應當創造條件為殘疾人提供語音和文字提示、手語、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務,並對工作人員進行無障礙服務技能培訓。然而,記者走訪福州市幾家省、市級醫院發現,至今還沒有一家醫院為聾啞人提供手語導診服務。
對此,不少醫生也表示無奈,每天面對的患者太多了,手語是一門語言,學起來並不像想象的那麼容易。省立醫院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他們醫院經常有青年志願者提供幫助,如果來了聾啞人,醫院的導診人員會讓志願者陪他們看病,但手語導診確實沒有。
聾啞女孩小娜用筆和記者溝通
聾啞學生在校內看病
會手語的校醫讓他們感覺很方便
記者了解到,福州市聾啞學校作為福州唯一的聾啞人學校,有自己專門的醫務室。那麼,這里的聾啞學生在就醫時,是否像在外面醫院就醫時那麼困難呢?昨日,帶著疑問,記者走進了這所學校。
一踏進學校的醫務室,就踫見了今年19歲的小娜,她跟隨父母從四川來到福州,在這所學校就讀已八年了。今天她正好有些不舒服,便一個人到學校的醫務室就診。校醫吳醫生已在這里工作了10個年頭。她向小娜打手語詢問病情。小娜也用手語回應吳醫生。短短幾個動作後,吳醫生便了解到小娜是因為頭痛才來就醫的。
「平時,學生們有一些感冒癥狀、普通的傷口疼痛等,都會選擇來這里。校醫都會手語,和這些聾啞學生溝通沒有障礙。聾啞人在這里就像正常人到醫院看病一樣。但事實上,學校的醫務室只能提供一些簡單的治療,踫到大的疾病,校醫也束手無策。」吳醫生說。
福州市聾啞學校辦公室陳主任表示,學校有4、5歲的學生,也有20多歲的學生。踫到校醫不能醫治的問題,住校學生一般會在老師陪護下到外面就醫。而走讀的學生則在親人的陪伴下就醫。
聾啞學校19歲女學生
唯一一次到外面醫院看病半小時才看完
記者嘗試和小娜溝通,但根本不能夠明白對方的意思。最後,只好選擇用筆進行溝通。
當提起小娜是否願意跟隨記者到外面去就醫時,小娜顯得有些驚慌失措,她搖搖頭,咬咬牙,示意問校醫是否可以陪她一起去。
提起生病到外面看醫生一事,小娜顯出一些憂慮。她說,長這麼大自己僅有一次到外面醫院就診的經歷。其余時候,她會在爸爸的陪伴下去醫院。
唯一單獨到醫院就診的那段經歷,她至今回想起來還有些擔憂。「醫院里人潮涌動,但根本听不見一絲聲音。」掛號時隊伍排很長,她在紙上寫了「發燒」,掛號處工作人員讓她付錢,她弄清意思後又寫了「多少」,掛號處的人顯得很不耐煩,後面的人也很不耐煩,抱怨她動作慢。
醫生也並不能明白她用手語表達出來的意思。好在醫生都有紙筆,最後她和醫生用文字交流,才看完了病。正常人只需幾分鐘就走完的程序,她花了近半個小時。
事實上,像小娜這樣的案例並不是唯一的。在市聾啞學校,有的學生比劃著說,一個人去看感冒花了3個小時。有的學生說,有次自己牙疼,醫生卻以為是口腔潰瘍。「能否讓我們出去看病就像在學校看病一樣方便?」學生們發出了這樣的呼聲。
省殘聯聾人協會
看病溝通難成聾啞人急需解決的難題
每年9月的第四個星期日為國際聾啞人日。不少人呼吁關注聾啞人這個弱勢群體,而無障礙溝通環境也成了市民最關心的問題。
「像小娜這樣還可以用文字交流的聾啞人,在就醫時都有如此擔憂。更不用說那些根本不懂文字的聾啞人了。」省殘聯維權處趙小瑜處長說。
據趙處長介紹,我省現有殘疾人約221萬人,其中听力殘疾人61.3萬人,居六類殘疾人之首,僅福州就有約8萬名聾啞人。聾啞人就醫過程中存在的溝通問題,在每個聾啞人身上都發生過。
「盡管一直在與醫院協調配備手語導診的事情,但目前,福州還沒有配備手語導診的醫療機構。」據福建省殘聯聾人協會的楊姓工作人員介紹,手語是一門語言,他與聾啞人相處一年多了,但他也不能很準確地掌握聾啞人所表達的意思,何況醫學專業術語太多了,想在短時間內精通醫學手語是十分困難的,聾啞人也未必看得懂,如果不經常使用,很快就會忘記了。
「聾啞人去醫院看病經常是座談會上呼聲最高、最希望解決的事情。」省殘聯聾人協會的楊先生說,聾人看病比健全人要困難,特別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寫了半天醫生也看不懂。在這種雙方存在溝通障礙的情況下,聾啞人難以表達清楚,很容易造成誤診。
呼吁
能否找一家醫院做試點配備手語導診
楊先生表示,他們正在探索如何解決聾啞人看病溝通難這一問題。
據他介紹,在我國一些省市的醫療機構已開始陸續為聾啞人提供手語翻譯服務,因此,福州市一些醫院可以在前台配備手語導診或者醫院本身就有熟練的手語翻譯,一有聾啞患者就派他去溝通,這兩種方法都挺合適。
「醫院可以選派一兩名導診護士學習簡單的手語,這樣也並不會給醫院帶來太大負擔。」他說,這種方式可以先在福州市一家醫院試點,如果確實可行,再向全市推廣。
「我們也考慮過在醫院設立‘手語服務台’,但成本太高了。」據他介紹,協會與福州火車站聯合成立「手語服務台」,為有听說能力障礙的旅客提供服務,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因此,他們希望在醫院也建立這樣的平台。
同時,他說,社會各界應該關注殘疾人在生活中的困難,並為他們提供更多的便利。為此,聾人協會向社會公開招募志願者,免費進行手語培訓,希望讓更多的人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用語,這樣就能讓聾啞人很快融入社會。聾啞學校的老師也表示,警方踫到聾啞人,都會請他們去翻譯,醫院也可以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