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為今日(十一月二十一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劉慧卿議員的提問和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的書面答覆:
問題:
數位有聽覺障礙(聽障)的市民透過本人的辦事處促請當局協助聽障人士融入社會,令他們享有與其他市民同樣的基本權利。就此,行政機關可否告知本會:
(一)當局會否考慮將手語列為法定語言;
(二)是否知悉,全港現時有多少個具專業資格的手語翻譯員;釐定手語翻譯員的專業資格的準則為何;有否計劃訓練更多手語翻譯員;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三)有否計劃增加資助提供手語翻譯的服務,或向聽障人士發放聘用手語翻譯員的津貼;若否,原因為何;
(四)有否計劃推行手語及口語雙語教育模式,供聽障學童選擇;若否,原因為何;
(五)曾否要求各電視台在其節目中加入手語和字幕,令聽障人士也可以欣賞電視節目;會否考慮在電視台的發牌條件中加入規定,某些電視節目須提供手語和字幕;及
(六)有否評估政府協助聽障人士克服聽障問題所採取的措施與其他國際大都會如何比較?
答覆:
主席:
為殘疾人士建立一個無障礙的環境,促進無障礙溝通,讓他們可全面融入社會,是政府一貫的政策目標。因此,我們致力採取適當措施方便殘疾人士,包括便利聽障人士以手語或其他方式與他人溝通。
根據政府統計處於二○○八年發表的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全港性統計調查報告,全港約有92 200名聽覺有困難的人士,當中約8 600人(9.3%)表示已完全失聰;而其餘約九成的聽障人士(包括一些需配戴特別助聽器的人士),一般均可透過剩餘聽力以口語或其他方式與人溝通。雖然有少部份聽障人士只能以手語溝通,但不少聽障人士團體和服務機構表示,適當地以手語、口語和其他方式配合運用,可讓聽障人士更有效地學習和溝通。
就劉慧卿議員的提問,現答覆如下:
(一)為推廣使用手語和促進共融,勞工及福利局(勞福局)在康復諮詢委員會下成立了工作小組,就如何推廣手語向政府提供意見,成員包括康復諮詢委員會委員、聽障人士、手語翻譯員、康復界非政府機構代表及教育界代表。相關的政府政策局及部門代表亦會按需要出席會議參與討論。
工作小組總結各持分者的意見後,認為現階段以推廣手語為首要工作,使易於學習的基礎手語普及化,以助手語發展。待本地手語約定俗成,演化出一套通用的手語後,再探討是否把手語列為法定語言。
(二)及(三)為強化聽障人士與他人溝通,一些由社會福利署(社署)資助的殘疾人士社交及康樂中心和兩間聽覺受損人士綜合服務中心,均有舉辦手語訓練課程和提供手語翻譯服務,以協助聽覺受損人士與聽覺健全人士溝通。所提供的手語翻譯服務包括為聽覺受損人士在求職面試、法庭聆訊、結婚典禮和求診就醫等場合,提供翻譯服務。社署會繼續留意手語訓練課程及翻譯服務的使用情況及服務成效,適時地檢視相關資源的運用。
此外,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和香港復康聯會曾推行為期三年的手語翻譯員資格評核計劃,成績優異的學員更獲推薦予法庭提供服務。有關機構現正計劃與聽障服務機構合作籌辦專業手語翻譯證書課程,以培訓更多具質素的手語翻譯員,提升手語翻譯服務的專業水平。上文(一)提及的康復諮詢委員會下的工作小組亦會繼續探討手語導師訓練、手語翻譯員的培訓與認證、手語翻譯服務的質素等課題。
政府亦努力推廣學習手語。勞福局一直有撥款資助聽障服務機構和自助組織製作手語訓練和自學教材,包括透過電腦或手機應用程式提供學習手語的輔助工具,編製手語學習卡和教材套,以及建立香港手語瀏覽器等。勞福局亦資助這些機構舉辦多元化的公眾教育活動,例如香港聾人節、手語工作坊、手語翻譯比賽、手語展覽和嘉年華會等,藉以加強公眾對手語的認識,促進聾健共融。
(四)一般而言,適合入讀普通學校的聽障學生,聽力受損程度相對較輕,他們在配戴助聽儀器後,聽力接收能力已有一定的提升,故他們一般都能夠透過口語跟教師和同輩溝通。普通學校的教師在日常教學或與學生溝通時會採用口語協助聽障學生利用剩餘聽力學習學科知識,教師亦會運用視覺策略及利用環境提示、身體語言、文字及手勢等,提升學生的理解與學習效能。
至於有嚴重或深度聽障或未有足夠言語能力建構知識的聽障學生,他們會入讀聽障兒童學校。聽障兒童學校聘有健聽教師、聽障教師和聽障教學助理,聽障教師會以手語授課,健聽教師則會口語手語並用,並輔以視覺策略等進行教學活動,如有需要,聽障教學助理會以手語傳達教師的講課內容,以提升學生的理解和學習效能;而學校舉行的其他活動亦會安排即時手語傳譯。
雖然世界各地對研究聽障學生的教學模式(例如:口語、手語、手口語、雙語雙文化及手語雙語共融教育等)有近二百年的歷史,但至今仍未能確定哪一種模式最為有效。因此,目前世界各地均按其情況選用合適的教學模式。就有關聽障學生的教學模式,教育局會留意國際的發展,並聽取各持分者的意見,以協助學校更有效地照顧聽障學生的教育需要。
(五)政府了解聽障人士對社會資訊方面的需要,因此現有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的條款已規定,兩間免費電視台必須為所有在中英文台播放的新聞、時事節目、天氣報告和緊急公告提供字幕。此外,兩間免費電視台也必須於晚上七時至十一時,在廣東話頻道播放的所有節目提供中文字幕,以及每星期在英語頻道至少兩小時以青少年為對象並具教育意義的節目,提供英文字幕。
前廣播事務管理局,即現時通訊事務管理局的前身,於二○一○年就本地免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進行中期檢討後,指令兩間免費電視台須逐步加強字幕服務,以照顧聽障人士的需求。兩間免費電視台已自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起,為其粵語頻道內播放的所有戲劇節目提供中文字幕。兩間免費電視台亦須於二○一二年年底前,為其英語頻道內晚上八時至十一時三十分播放的所有節目提供英文字幕。
除此以外,香港電台近年亦開始製作一些設有手語翻譯的節目,例如現正播放的《時事摘錄》及《識多一點點》,都配備詳細的字幕及手語翻譯,方便聽障人士收看。
為了照顧聽障人士的需要,兩間免費電視台已根據其牌照條款逐步提升字幕服務。至於手語翻譯,由於電視台提供有關服務會存在一定技術困難,當局希望先讓電視台根據個別節目的運作模式,以自願形式提供手語翻譯服務,為聽障觀眾帶來另一接收資訊的途徑。
(六)我們一直密切留意國際上的相關發展,參考外地的經驗,持續推動香港康復服務(包括對聽障人士的支援)向前發展。例如上文提及康復諮詢委員會下的工作小組於二○一一年五月十七日舉辦了交流會,國際知名學者Marc Marschark教授和世界聾人聯合會主席Markku Jokinen先生應邀來港分享國際在推廣手語方面的經驗。
教育局亦不時派員參與有關特殊教育(包括聽障)的國際會議、探訪有關機構及學校,和邀請國際學者來港分享及討論,從而了解不同國家及地區的特殊教育發展,以優化香港的特殊教育支援及服務。
完
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2時35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