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記錄艱苦故事 「做聾人要好Tough!」
【本報訊】聾人與弱聽人士一直與社會共存,但大眾只熟悉「唇讀狀元」曾芷君的故事,對一般聾人生活缺乏認知。作家陳意軒與兩位聾人合作出版《我的聾人朋友》記錄聾人故事。有聽障人士細述1歲起接受艱苦聾童口語訓練,仍感難以融入健聽人社會。該書是本港第二本專述聾人故事和歷史書籍,成功入選第25屆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候選書目名單。
記者:潘柏林
今年29歲、深度聽障的鄧凱雯是眾人眼中的「成功聽障人士」,她擁有碩士學歷,操一口流利的中英文,又苦學至鋼琴九級,2008年更以聽障大使的身份參加殘奧。但是她坦言克服聽障很難,「做聾人,要好Tough(堅強)!」
她1歲起接受聾童口語訓練,每日在言語治療中心上課,老師用盡方法教導發音,例如對着一張紙吹氣,分辦「S」音會送氣而「Z」音沒有,童年回憶全是發音訓練,至今媽媽也偶爾糾正她的發音。
不能融入健聽人社會
儘管口語表達流暢,但鄧凱雯指聆聽仍是大考驗,有時聽不明便哈哈笑蒙混過去,內心就自責社交技巧差,沒法融入健聽人社會,「我自己都唔覺得完全融入到,呢個融入唔只係健聽人接受我,而係我自己都覺得身在社會舒服」。
鄧凱雯現任職教師,她希望教導小朋友手語和口語,讓他們在健聽和聽障社群中均可以暢所欲言。
70多歲聾人紀智林故事同樣特別,他年輕時曾去日本做黑工,扮作又聾又啞的日本人,每隔一段時間在當地工作幾個月,返港後開設興隆台灣牛肉麵,高𥧌時月入逾90萬元,可惜2003年遇到沙士爆發,虧損百萬元後被迫結業。
盼訪問聾人中的少數
新書亦訪問了聽障組織「龍耳」的創辦人李鸝,她的妹妹李菁曾經被譽為聾人狀元,但是最終在2008年自殺身亡。李鸝在書中指出,妹妹自殺源於得不到認同,「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還有就是這個社會上認同,這個社會就是這樣,賺不到錢,你就沒用了」。
作者陳意軒希望日後可以訪問聾人中更少數部份,例如同性戀者等,將聾人的聲音人傳至所有人。
原文載於《蘋果日報》(2013年10月7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