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0日 16:10:5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胡錦武、羅博)用真愛喚回生命,用柔情捍衛原則,用執著書寫正義……他們是我們身邊平凡的一員,卻向人們展現了不平凡的人生。
正是這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一段段生動的記憶、一次次莫名的感動,讓即將過去的2007年如此溫暖而厚重。
羅映珍:用愛和信念書寫一曲呼喚生命的動人旋律
9月25日,羅映珍在病房裏幫助丈夫進行康復訓練。身為警察的丈夫在一次與販毒分子搏鬥中身受重傷變成“植物人”。從那一天起,羅映珍每天在病床前泣血呼喚、傾心呵護,並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寫下600多篇愛的日記,每天念給丈夫聽,以激發丈夫的生存意志,最終讓丈夫有了重獲生命的轉機。新華社發
身為警察的丈夫在一次與販毒分子搏鬥中身受重傷變成“植物人”。從那一天起,羅映珍每天在病床前泣血呼喚、傾心呵護,並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寫下600多篇愛的日記,每天念給丈夫聽,以激發丈夫的生存意志,最終讓丈夫有了重獲生命的轉機。
記者感言:患難與共、不棄不離。羅映珍在600多篇愛心日記裏,用堅定的信念和愛的奉獻,書寫下一曲生命的呼喚,讓千千萬萬的人為之動容。
探月團隊:讓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成真
11月6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廳內,科技人員正在實施對“嫦娥一號”衛星的第二次近月制動。今年10月24日,我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順利進入月球軌道。11月26日,“嫦娥一號”成功傳回第一幅月面圖像。從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到發射,僅僅3年多的時間裏,距離地球38萬公裏外的月球身邊,就第一次有了中國人的“眼睛”。新華社發
今年10月24日,我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順利進入月球軌道。11月26日,“嫦娥一號”成功傳回第一幅月面圖像。從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到發射,僅僅3年多的時間裏,距離地球38萬公裏外的月球身邊,就第一次有了中國人的“眼睛”。
記者感言:從上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到“嫦娥一號”成功實現太空之旅,無數默默無聞的航天人為之殫精竭慮甚至付出畢生心血。他們在每個中國人心裏立起了一塊永不磨滅的“碑”,讓人每念及此,便心情澎湃、激情飛揚。
鄧平壽:行走鄉間的“田坎書記”
這是鄧平壽生前照片(資料照片)。重慶梁平縣虎城鎮黨委書記鄧平壽被群眾親切稱為“田坎書記”,他下鄉從不坐車,他的辦公室永遠都向群眾敞開,他讓虎城鎮從一個山區窮鎮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鎮,他最後病逝在工作崗位上。他出殯那天,成千上萬的群眾,佩戴白花自發前來為他送行……新華社發
重慶梁平縣虎城鎮黨委書記鄧平壽被群眾親切稱為“田坎書記”,他下鄉從不坐車,他的辦公室永遠都向群眾敞開,他讓虎城鎮從一個山區窮鎮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鎮,他最後病逝在工作崗位上。他出殯那天,成千上萬的群眾,佩戴白花自發前來為他送行……
記者感言:大德無碑。老百姓對他感情如此深厚,是因為群眾從來不把他當“官”,而是當作兄弟看,鄧平壽是新時期基層幹部的楷模和鏡子。
郭新民:舍己救人彰顯企業家良知
郭新民的家屬悲痛不已(8月30日攝)。2007年8月30日清晨,兩名在贛江晨泳的婦女被一艘船的螺旋槳形成的巨大漩渦吸入水底。見此情景,江西樟樹醫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郭新民躍入水中,將二人奮力推出水面,自己卻身陷漩渦未能脫身。遺體被打撈上來時,郭新民全身傷痕累累,但雙手卻依然保持著救人的姿勢。新華社發
2007年8月30日清晨,兩名在贛江晨泳的婦女被一艘船的螺旋槳形成的巨大漩渦吸入水底。見此情景,江西樟樹醫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郭新民躍入水中,將二人奮力推出水面,自己卻身陷漩渦未能脫身。遺體被打撈上來時,郭新民全身傷痕累累,但雙手卻依然保持著救人的姿勢。
記者感言:在人們痛斥為富不仁、為官無德的時候,身為企業老總的郭新民卻把“拉人一把”作為口頭禪。郭新民用生命注解人生的信條,用道義和良知力量改變了世俗的眼光。
豆洪波:寂寞的堅強換來愛心如潮
豆洪波在病房裏和他的學生通電話(2月25日攝)。25歲的豆洪波是重慶市彭水縣桑柘鎮鹿青村小學的語文教師,為了資助貧困學生,他一直省吃儉用。由于長時間的過度勞累和營養不良,豆洪波因為重症貧血而引發腎衰竭,倒在了他熱愛的講臺上。新華社發
25歲的豆洪波是重慶市彭水縣桑柘鎮鹿青村小學的語文教師,為了資助貧困學生,他一直省吃儉用。由于長時間的過度勞累和營養不良,豆洪波因為重症貧血而引發腎衰竭,倒在了他熱愛的講臺上。為了湊錢救治重病的老師,一群山裏娃從家裏抬出糧食、拎出雞蛋來到集市叫賣。
記者感言:孩子們純真的心田,長出了愛的幼苗,這愛的種子正是豆老師日常生活中無私的點點滴滴,滋養這種子的是豆老師寂寞的堅強,這就是愛的力量。
孫勇、劉家輝:為權利而鬥爭
12月14日,交強險費率調整聽證會在北京舉行。這是我國金融行業首個全國性聽證會。今年上半年,北京首信律師事務所律師孫勇公開質疑交強險存在“暴利”,並就此向中國保監會提出行政復議。北京律師劉家輝則提出,交強險決策過程不透明,監管方要將交強險費率的制定過程及實施情況公開透明化。一時間,備受爭議的交強險被推到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在孫勇、劉家輝及其他許許多多人的共同努力下,保監會12月14日舉行聽證會,終于促成交強險的責任限額由現行的6萬元上調至12萬元,並將42個車型中的16個費率下調,下調幅度從5%至39%不等的新的費率方案。新華社發
今年上半年,北京首信律師事務所律師孫勇公開質疑交強險存在“暴利”,並就此向中國保監會提出行政復議。北京律師劉家輝則提出,交強險決策過程不透明,監管方要將交強險費率的制定過程及實施情況公開透明化。一時間,備受爭議的交強險被推到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孫勇、劉家輝及其他許許多多人的共同努力下,保監會12月14日舉行聽證會,終于促成交強險的責任限額由現行的6萬元上調至12萬元,並將42個車型中的16個費率下調,下調幅度從5%至39%不等的新的費率方案。
記者感言:我們周圍有越來越多這樣的人,他們為消除乙肝歧視,為保護婦女合法權益……以一己之力四處奔走,維護了社會的公平正義,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曹大澄:臥底“丐幫”孤膽救乞兒
6月1日,山東棗莊民警和小學生一起閱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從2006年開始,76歲的北京離休老幹部曹大澄把自己扮作乞丐,“混進”乞討人群裏,與他們同吃同行兩個月,花費2萬余元,拍照百余張,撰寫了2萬字的調查手記,揭開了殘害、脅迫流浪兒童行乞的黑幕。今年6月1日,修訂後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禁止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或者組織未成年人進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動”。新華社發
從2006年開始,76歲的北京離休老幹部曹大澄把自己扮作乞丐,“混進”乞討人群裏,與他們同吃同行兩個月,花費2萬余元,拍照百余張,撰寫了2萬字的調查手記,揭開了殘害、脅迫流浪兒童行乞的黑幕。今年6月1日,修訂後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禁止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或者組織未成年人進行有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動”。
記者感言:作為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曹大澄原本可以清閒地安度晚年,但他卻執著地“拼出老命去管‘閒事’”。正是這樣的執著,才讓危害社會和諧的醜惡現象無處藏身。
董立太:雙重角色演繹鐵律柔情
董立太是開封市龍亭區民政局社會救濟科科長,他的妻子是環衛工人。由于擔心體弱多病的妻子工作時病倒,從2004年開始,他每天一大早就出門陪妻子上街當清潔工,到了上班時間又趕到辦公室。別人勸他利用手中的權力為妻子辦理低保,董立太卻認為妻子不符合條件,絕不能昧著良心牟私利。
記者感言:在一些人眼中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對董立太而言卻是不可逾越的鐵律。在救濟科科長與環衛工兩個身份之間,董立太的柔情讓人心頭一熱,正是這似水柔情,將堅守鐵律背後的種種不解與阻力徹底消融。
張國富:大街上撿來“聾啞親娘”
2002年10月,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育太和鄉雙峰山幼兒園教師張國富,在回家路上遇到一名素不相識的聾啞老太太,她茫然四顧,已找不到家在何方。張國富決定先把她帶回家,再想辦法尋找她的親人。誰知一天天過去,卻始終沒有老太太親人的消息,張國富把她像親娘一樣照顧了整整5年。他說:“實在找不到她的親人,我就給她養老送終。”
記者感言:對于一名非親非故的老人,張國富完全可以像大多數人一樣悄然離去,但他卻選擇了承擔一份“分外”的責任和義務。時間檢驗了他的善良,耐心顯示了他的真心。
鮑宏艷:與殘疾戰士演繹甜美愛情故事
葛新峰(右)與鮑宏艷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中走進婚禮現場(10月10日攝)。南京軍區空軍駐福建漳州某部戰士葛新峰在一次撲火戰鬥中,全身燒傷面積達72%,面部嚴重燒傷。經過先後數十次的手術救治,醫護人員才從死神手中奪回他的生命。年輕漂亮的南京農業大學畢業生鮑宏艷被英雄事跡所感動,毅然打破世俗偏見,10月10日身披婚紗與一身戎裝的葛新峰步入婚禮的殿堂。新華社發
南京軍區空軍駐福建漳州某部戰士葛新峰在一次撲火戰鬥中,全身燒傷面積達72%,面部嚴重燒傷。經過先後數十次的手術救治,醫護人員才從死神手中奪回他的生命。年輕漂亮的南京農業大學畢業生鮑宏艷被英雄事跡所感動,毅然打破世俗偏見,10月10日身披婚紗與一身戎裝的葛新峰步入婚禮的殿堂。
記者感言:“他沒有了英俊的容貌,但有一顆金子般的心!我不想讓他再受苦,我要嫁給他。”真正的愛情往往蘊含在樸實無華的言行細節中,鮑宏艷的“驚人之舉”或許讓一些物質至上主義者感到驚愕,但也令無數正直善良的人深深感動。
傅寶珠:相互支撐的柔弱生命變得堅強
在廣東潭山康復新村,傅寶珠推著一位麻風病康復者外出散步(2006年12月29日攝)。傅寶珠曾接受過開顱手術,身上還裝著人工髖關節和心臟起搏器,她也是一位有20年專業護理經驗的香港護士。從2003年開始,這樣一個弱女子只身來到條件艱苦的佛山市高明區潭山醫院麻風康復村,不僅免費護理村裏105名麻風病人,還個人出資改善病人的居住環境和衛生條件。在她的努力和感召下,越來越多的外村人走進“麻風村”,與這裏的人們交往。新華社發
她曾接受過開顱手術,身上還裝著人工髖關節和心臟起搏器,她也是一位有20年專業護理經驗的香港護士。從2003年開始,這樣一個弱女子只身來到條件艱苦的佛山市高明區潭山醫院麻風康復村,不僅免費護理村裏105名麻風病人,還個人出資改善病人的居住環境和衛生條件。在她的努力和感召下,越來越多的外村人走進“麻風村”,與這裏的人們交往。
記者感言:對于曾經遭遇過不幸的傅寶珠來說,生命已然顯得珍貴而脆弱,本來她可以選擇一種舒適輕松的方式度過余生,但她卻用愛心和善舉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