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期:2006-02-10     

    他的生命與潮汕英歌舞有不解之緣,多年來一直從事著英歌舞教練工作;然而他更出色的是用滿腔的愛與希望對傳統潮汕英歌舞進行全新大膽的編排,把一群連鼓點都聽不到的聾啞孩子成功地引上舞臺跳起英歌舞,在世界上可能是第一個將英歌舞帶進無聲世界的人。他,就是汕頭市潮陽區群藝館副館長楊漢泉。《聾舞新歌》感動觀眾


    潮汕英歌舞以振耳發聵的喧呼聲、擊鼓聲、棒槌聲引導著表演全過程,使觀眾在“大飽眼福”中也“大飽耳福”。因此,聽力發育受阻、聽不到音樂節奏的聾人,似乎永遠與英歌舞搭不上線。然而,不久前人們卻在廣東省第六屆殘疾人藝術匯演中看到一個奇跡:隨著激揚有力的潮州音樂聲,24個穿著古代金、紅兩色戎裝的聾啞少年整齊雄健地跳起了英歌舞。他們手持彩色的“英歌槌”,在激昂高亢的音樂聲中,隨節奏進退、跳躍,時而敲擊“英歌槌”,時而相互對打,時而又悠閒地耍起整齊漂亮的“棍花”,剛毅、矯健的英武小青年們在飛來橫去中各顯身手,舞臺上一片棍聲、鼓聲響亮悅耳、動人心弦。

    臺下爆發出一陣又一陣雷鳴般的掌聲。現場的觀眾被深深地震撼了,一些觀眾飽含熱淚,久久難以平靜。挑剔的評委們也被感動了,決定增設一個特等獎,授予汕頭市殘聯選送的《聾舞新歌》,這個融創作上的大膽突破創新和精湛的表演於一體的節目,這個使全場觀眾激動不已的節目。

    同時激動不已的,還有楊漢泉老師,望著面前這群圍著自己雀躍歡呼、天真爛漫的孩子,他嚴肅沉靜的臉上,綻出一年多來最燦爛的一次笑容。為聾兒量身打造舞蹈

    如何打造汕頭殘疾人文藝品牌,在發揚潮汕文化特色的同時展現特殊藝術獨特的魅力,思考這個問題時,市殘聯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組建一支聾人英歌舞隊。在汕頭殘聯的盛情邀請下,幾年前,楊漢泉老師接過這項特殊的教學任務。

    任潮陽區群藝館副館長的楊漢泉,有多年的英歌舞教學經驗,然而,教聾人跳舞,卻是大姑娘上轎———平生第一回。英歌舞節奏熱烈、極具陽剛之美,每人手執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海螺號和吆喝聲,兩棒相擊翻轉,邊走邊舞。傳統英歌舞至少具有四方面的特點:一是在廣場上舞蹈。二是濃粧艷抹的臉譜。三是領舞者手裏拿條蛇。四是演員配合舞蹈時要發尖厲有力的叫聲。

    如何既要適合聾人集體舞蹈的特點,又保持潮汕英歌舞的傳統精華,以殘疾人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來張揚舞蹈陽剛之美,這位已逾五十的老藝人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經過不斷地修改、驗證,他決定獨辟蹊徑,對英歌舞進行全新的設計:一是將廣場舞蹈搬到舞臺上;二是去掉臉譜,去繁就簡;三是去掉領舞者,保持整體的整齊和和諧美;四是以熱烈的鼓聲代替聾兒無法發出的吶喊聲。在隊列變化上,保持長蛇挺進、雙龍出海等套式;以紅衣與黃衣區別代替傳統英歌舞中臉譜的文面、武面之分;棒法主要突出耍棍花,在急驟的音樂聲中表現孩子天真爛漫的純真,動靜相宜。

    就這樣,《聾舞新歌》熔傳統舞蹈、現代藝術於一爐,以剛勁、雄渾、奔放、飄逸的舞姿,構成了磅薄、威武、強壯、豪邁的氣勢,在這樣恢宏的氣勢中,又有兒童天真無邪的寫意,給人以力與美的震撼!一個動作要重復教幾十次

    “觀眾到劇場是來欣賞美的,不是來欣賞你的殘疾的,不該因為你的殘疾而獲得同情和憐憫,應該依靠你自身的藝術光芒贏得觀眾的喝彩和掌聲。”《千手觀音》的編導張繼鋼的這段話,讓楊老師沉思了好久。

    從良好的願望到現實,畢竟有著很長很難的路。聾啞人學習舞蹈最大的困難是聽不到音樂伴奏,聽不到音樂,很難掌握舞蹈的節奏和韻律,也就無法體會舞蹈動作所蘊含的意義,更談不上它所表達的思想。

    楊漢泉老師遇到的第一個困難便是孩子們的節奏感。比如在舞蹈甫始,伴隨著潮州音樂的響起,8拍一個轉身,要求演員動作整齊劃一,剛勁有力,從而體現一種陽剛之氣、一種鬥志。孩子們聽不見音樂,楊老師便讓他們跟著他的動作,一邊用手數,一邊對口形。好不容易使他們的手、口統一了,可一轉身,整個一下子又亂套了。

    後來楊館長慢慢地摸出了一條規律:聾童雖然沒有聽力,但他們有震動感,通過震動可以使他們的動作整齊。從此以後,他就不停地用力擊鼓,一邊敲鼓一邊對口形,把動作和節奏感傳達給學生。有時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哪怕是基本功練習,一個正常有聽力的孩子他只要說上一兩次,做一兩個示範就行,而面對這些孩子,他卻要重復做上幾十次,甚至更多,還要用手語不斷地解釋。

    遇上樂感和舞蹈資質稍差、領悟性還不到位的學生,楊老師更要全心全意,不僅手把手,還要面對面,將細微的表情也輸送給他。就這樣,滿頭華發的他跟著一群10多歲的少年一起摸爬滾打,止不住的汗水,濕透了他全身衣服。但孩子們的動作卻基本整齊了。代表省參加全國匯演

    孩子們的演出震撼了廣東省第六屆殘疾人藝術匯演整個比賽現場,節目獲得一致好評。評委會除了專門為《聾舞新歌》增設了一個特等獎,還授予楊漢泉老師輔導獎。

    據了解,楊副館長與汕頭殘聯的合作源於一次偶然,恰恰是這個偶然,使他對殘疾人有了新的認識。殘疾兒童對生命的渴求,對藝術的熱愛和心靈的純凈,讓他不由自主地感動。他理解聾啞孩子這些特殊的品格,與英歌舞驅逐惡疫病癘,祈求平安的思想內核一脈相承,人與藝術作品的合璧,怎能不創造出大放異彩的生命之舞呢?

    在與孩子們的親密接觸中,楊館長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手語,再加豐富的表情,基本可以與他們交流。他由衷地說,其實這些聾啞孩子真的是很有刻苦學藝的精神,而且聰明好學,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就會以好的成績來報答你。

    在孩子們燦爛的笑容裏,我們看到了楊漢泉老師多年來辛勤忙碌的身影,了解到市殘聯為發展特殊藝術的努力與決心。2005年8月份該舞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第六屆殘疾人藝術匯演又獲得成功,楊漢泉會心地笑了。


出處:汕頭都市報 作者:adm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