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甘肅頻道(2008-02-28 11:44)      來源:蘭州日報
















    新華網甘肅頻道2月28日消息 據《蘭州日報》報道  今年3月3日是第九個“全國愛耳日”。據統計,我國300萬重度耳聾患者中有80萬是兒童,這個數字以每年3萬的速度增長,每個聾兒的花費是正常兒童的6倍。據專家介紹,除一些因遺傳因素導致的先天聾啞症外,有一半新生兒是受母親孕期感染病毒,接觸化學物質或者輻射等環境因素影響,造成的先天性聽力障礙,其發生比率已達千分之一。對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能使聽力障礙得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減少聽力殘疾,使聾兒不致喪失語言能力,達到“聾而不啞”,從而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我省已于2003年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但對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兒的篩查率卻只有60%至70%。

    諸多高危因素導致先天失聰

    蘭州軍區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徐學海告訴記者,聽力障礙是常見的出生缺陷,在每1000名新生兒中,大約有1名新生兒存在不同類型和程度的聽力損失,在有聽力障礙高危因素的新生兒中,這一數字可高達4%至6%。那麼,什麼樣的新生兒需要進行聽力篩查呢?據徐學海介紹,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監護時間超過24小時,有聽力障礙家族史,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皰疹病毒、梅毒或弓形體引起宮內感染,顱面形態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使用過耳毒性藥物,患細菌性腦膜炎等,具有高危因素之一的新生兒就應接受篩查。

    不少家長延誤了孩子病情

    據了解,省內的蘭州軍區總醫院、省人民醫院、省婦幼保健院和蘭大二院等,已陸續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徐學海說:“因為懷有僥幸心理或者考慮到額外開支,很多家長不能理解篩查的意義,以致延誤了孩子成為‘正常人’的時機。”他告訴記者,先天聽力障礙不同于先天失明,很不易察覺,必須借助相關儀器得出判斷。嬰兒出生後24小時進行聽力篩查,就可粗略判斷孩子是否聽力異常。如果我省的新生兒聽力篩查率達到90%,就可最大程度減少因遺漏造成的聽力殘疾。

    值得提醒的是,孩子在發育過程中,聽力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急性傳染病、耳毒性藥物、中耳炎和噪音等,因此家長應繼續關注孩子的聽力和語言發育情況。

    人工耳蝸價格昂貴難普及

    據了解,耳蝸毛細胞是接受聲音的感覺細胞,若損傷就會出現耳聾。人工耳蝸裝置可以充當人的耳朵,它是替代已損傷毛細胞,通過電流,聽覺神經重新獲得聲音信號的一種電子裝置。早在1995年,我國第一例人工耳蝸植入術在北京完成。我省則是到了2005年3月,才完成了首例人工耳蝸植入術,目前累計達到21例。據徐學海介紹,由于耳聾,患兒聽覺中樞長期不能接受聲音信號的刺激會出現萎縮,重新恢復非常困難。因此,兩歲左右是植入人工耳蝸的最好時機。該手術有一定難度,但植入的人工耳蝸可終生使用。可喜的是,已接受了手術的孩子恢復較好,均未出現並發症,目前都在接受語言訓練。

    經濟因素是制約人工耳蝸植入術在我省開展的主因。目前,人工耳蝸都為進口,最貴的達到二十多萬,便宜的也需10萬元。部分家庭無力承受昂貴的費用,聾兒不能得到及時的幹預治療,以致失去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機。(記者 劉曉芳)

  相關新聞

    突發性耳聾呈年輕化趨勢

    青少年錯誤使用耳機、經常泡吧是主因

    本報訊 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喉科常見病,是指平日聽力正常,突然一耳聽覺消失。現在,這種多見于成人,患者發病年齡一般在40多歲的耳病,正呈現年輕化趨勢,有不少患者是只有十幾歲的青少年,他們相比中年患者更加難以治愈。據分析,青少年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錯誤使用耳機、經常光顧噪聲過大的娛樂場所等,是造成這一狀況的主因。

    蘭州軍區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徐學海介紹說,突發性耳聾常因病毒感染、血管疾病、內淋巴水腫等引起。發病率逐年有所增加,1萬人中約有10.7人發病,佔耳鼻喉科病例的2%。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隨身聽、MP3等走入人們生活,人們配戴耳塞式耳機的機會增多,而不科學的使用耳機可能對耳朵形成潛在的威脅。徐學海介紹說,有些年輕人經常在睡前戴著耳機聽音樂,並在不知不覺中入睡,結果整夜都沒有關機,強大的或較輕而持續性的聲音長期刺激耳朵,可能導致耳蝸微循環障礙,並造成耳蝸內負責感受聲音的毛細胞和螺旋神經損傷,最終發生突發性耳聾或其他耳病。青少年如果經常出入震耳欲聾的迪廳、KTV,也會損傷聽力,因此要盡量少去這些娛樂場所。


    編輯:朱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