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7/10|作者:李祖翔









 聽覺口語法能夠幫助聽損兒使用聽能,與外界多溝通,讓他們像正常人一樣,可是為什麼台灣沒有將這套方法普及化?原來「與台灣對聽障生使用的教學方式不同」,和「家長不願意接受孩子的先天殘缺」有關。

儘管雅文基金會嘗試改變能讓台灣使用的口語法,砸入高成本,漸有良效,但是要普及口語法的概念,基金會社工在「安撫家長情緒」的工作上才是關鍵。

聽力師馬英娟指出,台灣過去對聽障的聽語教育,不只聽覺口語法一種訓練方式,多以針對病症的狀況來提供教育種類,但雅文基金會改良口語法,除有華語版本外,還採高成本的一對一教學,例如一名聽損兒一年的教育成本就要七萬元,而且服務未曾中斷。

不過,並不是每個與基金會接洽的家庭都能順利接受訓練,基金會訓練的條件是「孩子須已接受矯正」,即「有戴助聽器或電子耳」。社工蘇佩瑜說,療育很漫長,如果家人不能接受孩子戴助聽器或者接受訓練,對孩子的發展並不好,所以社工必須要扮演心理輔導的角色,試圖化解承受過大壓力、被鄰居指責生了不正常孩子、疑惑家族沒病史卻懷上聽損兒而極度內疚的婦女。

不僅作媽媽的內疚,更多作爸爸的排斥戴助聽器,認為孩子明明聽得見,為什麼要戴與眾不同的機器呢?會不會遭別人嘲笑?其實聽力損失狀況很多,例如高頻聽損,手機、電話鈴聲聽不見,一般對話卻可以,「只有專業的聽力師能下判斷該不該戴。」

馬英娟補充,聽損是永久傷害,不會因時間、戴助聽器矯正或接受訓練而康復,但常篩檢和訓練,卻能保持聽力不持續耗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