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海霞 時間:2010-8-5 15:30


本人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時間裏,在與聾啞學生的接觸和交流過程中,認識到聾啞學生存在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我以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就必須認識、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同聾啞學生有著正常的語言和心理交流,只有解決了學生的心理問題,才能有較理想的聾啞學生教育的實現。本文主要從聾啞學生心理問題的突出表現、問題的成因和問題的解決策略三個方面談一點粗淺的認識,以就教於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同仁。 
   
  一、聾啞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 
   
  1、自卑、孤僻、不合群。由於生理上的缺陷,帶來心理上的不健全,他們表現得非常悲觀、孤僻、自卑,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不願意與正常人交往、交流,甚至感到害怕、恐懼,只願意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裏,或者只願意生活在聾啞人的很小的圈子裏,非常不自信,久而久之產生不合群現象,表現出心理緊張不安,不敢與他人溝通,對社會認知的恐懼和陌生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 
  2、偏激、自私、仇視。相對正常人而言,這些心理問題多數反應為品行障礙,看問題片面化、絕對化、極端化,對正常人世界存在著抵觸、防禦,甚至仇視,表現出較強的攻擊心理、破壞心理和報復心理。 
  3、誤解、焦慮、易發脾氣、情緒不穩定。由於語言溝通上的障礙,他們往往對正常人甚至對老師、他們的父母、親屬對他們的關愛、幫助、要求,產生相當的誤解,不予理睬,給予曲解,表現出極度的反感;他們在學習、生活和與人交往中,又往往表現出情緒極端不穩定,非常焦慮,非常容易發脾氣。 
   
  二、聾啞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一)來自家庭的原因。 
  1、聾啞孩子是家庭的不幸,尤其是貧困家庭的恐慌和災難。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晃動搖籃的手推動世界。”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能缺席的,往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許多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對這樣的孩子感情淡漠,認為撫育聾啞的孩子,讓他們吃好穿好,有書念,就已經不錯了,更有甚者,對他們死活不顧的也不乏之。孩子的生與死、善與惡、成才與否,家長往往不會去關註,甚至認為他們不可能成才。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與正常孩子相比,能不使聾啞孩子的心理產生怨恨和扭曲嗎? 
  2、家庭教育的欠缺是造成聾啞孩子不正常心理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家長缺乏相應的教育能力和正確的教育方法,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覺得孩子殘疾很可憐,家長心裏感到虧欠孩子,為了彌補,家庭中常常是極度地溺愛或者極端放任;二是部分聾生家長視他們是家庭的負擔,還要無時不面對鄰居、同事、親戚形形色色的議論,在心裏和行為上產生了厭惡甚至遺棄等不正確的想法和做法;三是大多數家長不會手語等與聾人必須和必要的交流手段,面對聾兒教育溝通有許多困難和阻礙,想教育想管好卻又無從下手。這些情況都會造成聾生不能正確地面對自己的缺陷,往往當自己的要求(在他們看來是十分合理、十分基本的要求)得不到家長迅速和積極的回應、理解和滿足的時候,就產生強烈的不滿、怨恨、以及對抗情緒,常常以過激行為來表達自己的願望,久而久之,在心理上表現為極度的以自我為中心。 
  (二)來自政府和社會的原因。 
  聾啞孩子的學習與生活、生存與發展,遠遠未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程度,在許多地方特別是貧困地區這還是個盲點。我國人口基數大,各類殘疾人相應很多,政府財力有限,對殘疾人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特別是貧困地區,社會慈善氛圍又很差,聾啞學生的義務教育只能維持在一種不死不活的狀態,或者對學校有“不出事就可以了”的非常低的心理期許,學校的功能已經被有意無意中降低、弱化為社會福利院性質,不要說聾啞學生學前康復教育和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能培訓、聾啞學生長遠的生存與發展是一種奢望,就連最基本的義務教育階段所急需和必備的條件都無法滿足。  免費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hi138.com   三、聾啞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策略 
   
  有了對聾啞學生心理問題的認識和其形成原因的探究分析,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就有了較為明確的思路和策略。 
  1、引導社會對聾啞學生的深切關註,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慈善氛圍。慈善氛圍,內地不如沿海,沿海不如歐美發達地區,這是不爭的事實。在內地特別是經濟貧困地區,尚未形成良好的慈善氛圍的情況下,政府應該有意識地大力倡導慈善之風,引導社會特別是成功的企業家等行善事,主動地向弱勢群體伸出關愛的援手,回報社會的意識,是否行善事,要成為對個人良心的拷問。在同一片藍天下,共享陽光,使殘疾人享受均等的受教育和生活的機會和權利,我們的政府,我們的社會,應該明確的做出肯定的承諾。 當然完善的法律法規,良好、寬容的社會氛圍是讓聾生感受人間溫暖,形成良好心理狀態的有效保障,當然這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形成的,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長期不懈努力。 
  (2)教育聾生正視生理缺陷,學會與人交往,培養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針對聾啞學生心理狀況,教師要教育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的生理缺陷,知道自身的優點與不足,也正視現實社會的各種現象。告訴學生社會上大部分人還是關心聾啞人的。同時引導和鼓勵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大膽的與人交往,了解社會,學習與人交往,與人相處。引導學生積極去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讓學生在學習上,在生活中總能以積極向上的狀態去迎接生活的挑戰。 
  總之,解決聾啞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特教教學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在全社會的共同關註、支持下,只有在全面、客觀的掌握了學生的心理問題,並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才能把聾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抓好,才能使聾啞學生真正地以陽光的心態,陽光地學習、生活在我們中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