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助聽器就好像聲音的擴大器一樣,把外界的聲音放大後,經過耳道、耳膜、聽小骨,再被耳蝸內的毛細胞接收,轉成電訊號經由神經傳導到大腦而使我們聽到聲音。助聽器是戴在耳朵附近,型式有耳掛型、耳內型、耳道型、迷你耳道型或深入耳道型,這些裝置最後都是要將聲音藉由毛細胞接收之後再往耳蝸神經及腦幹輸送,而人工電子耳則有別於傳統的助聽器,它是應用於耳蝸毛細胞已經損傷或完全壞死的患者,利用麥克風收集外界的聲音後,經由一個佩戴在身上(目前已改良至可以戴在耳後的小型裝置)的語言音處理器將聲音及語言特有的訊號傳遞至耳蝸內的植入電極,於是聲音的傳遞跳脫了毛細胞的作用,而直接以電流的訊號來刺激耳蝸神經,由於這樣的裝置是以電極來取代耳蝸的功能,所以稱之為「人工電子耳」或是「人工耳蝸」。


早在1980年起,植入性的人工電子耳就已開始應用於因為藥物而致使耳蝸受損或是耳蝸毛細胞幾乎完全壞死的成人病患,10年之後又應用於先天性極重度聽損的孩童,時至今日,人工電子耳的應用領域愈來愈廣,所獲得的評價自然不在話下,它可以說是目前醫學界用來改善感官系統的缺損而獲致相當療效的最偉大發明,多少聽障的孩童因此項發明而初次或再度聽到聲音,這是耳科與聽力學上值得誇耀的成就。當然,植入人工電子耳的前提是聽神經的功能必須是完好的,因此手術植入前會有相當詳盡的評估,目前由於新生兒聽力篩檢已逐漸在國內推廣,使得重度聽障的孩童能及早被發現,適時的使用助聽輔具及接受人工電子耳的植入手術,聽障之福,不過,由於人工電子耳造價昂貴(一付約要價新台幣七十萬元左右),使得這項裝置也只能應用於部份有外界基金會補助的孩童,欲接受手術的孩童及家庭在台灣也只能選擇少數的耳科醫師執行,我們深切盼望國家的聽障福利政策能廣披於更多的聽障族群,嘉惠更多的重度聽障患者。


 


引用: http://www.wegenius.org/node/2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莉娜手語工作坊 的頭像
    莉娜手語工作坊

    超有趣手語廣角鏡--莉娜手語工作坊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