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3, 2011 06:00 AM



凡是觀看過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舞蹈《千手觀音》的人,無不對演員舞技的精湛和動作的精準歎為觀止。從二○○五年春晚至今,我從中國到北美欣賞過多次《千手觀音》了,每次見到領舞者邰麗華端莊典雅的舞姿,就不由聯想到殘疾人神乎其技的樂感和舞蹈天才在文革中的展現——重慶市聾啞學校勇奪忠字舞大賽冠軍。

世界舞蹈林林總總,文革時期的中國又時興了一陣「忠字舞」,它是狂熱的「三忠於、四無限」發展的鼎盛表現。

自「語錄愈印愈小,像章愈造愈大」之後,大清士兵胸前白圓圈裡的「忠」字被發掘出來,繡在軍用背包上,鐫刻在像章和雕塑上,印在宣傳畫上,最後興起了全民大跳忠字舞熱潮。

忠字舞是一種大場地、行進間的歌頌性群體舞蹈,場面熱烈如森巴,步調節奏似閱兵,好與不好屬水平,跳與不跳見忠心,是為忠字舞。舞者少則幾十人,多則成百上千,觀者如堵牆。

它的主旋律是《大海航行靠舵手》,伴以時興的《敬愛的毛主席》、《北京的金山上》、《滿懷豪情迎九大》和「語錄歌曲」,由裝上高音喇叭的宣傳車反覆播放。

忠字舞的舞姿因城鄉文化差別,水平參差不齊,高檔的有省市舞蹈團隊的專業表演,一般的要求類似做「廣播體操」,最低的要求是能遊行和晃動花束。

忠字舞的道具則是「毛主席語錄」或紅綢綠葉,穿綠軍裝戴紅袖章。一場忠字舞的時間斷斷續續要半天,從出發到解散要走好幾公里路程。

由於文革後文化娛樂的極度匱乏,「早請示、晚彙報」等已流於形式和僵化,忠字舞無形中為群眾提供了某種補償而受到歡迎。

重慶市的各派群眾組織就舉行過忠字舞大賽,令人跌破眼鏡的是,重慶市聾啞學校的忠字舞以絕對優勢奪冠。

還記得忠字舞大賽那天的解放碑地區,萬人空巷,在比賽地段的觀眾都目不轉睛地盯著重慶大學、重慶歌舞團、國防廠礦、長江航運局等名聞遐邇的代表隊表演。

突然,重慶市聾啞學校近百人的隊伍開來了:沒有口哨聲,步伐卻整齊畫一;沒有口令聲,全體能令行禁止。從隊員的眼神可看出,隊伍前頭或兩旁的領舞者是他們舉手投足的關鍵。

一般忠字舞的舞蹈語言(「揚臂揮手前進式」、「握拳曲肘緊跟式」、「高舉雙手頌揚式」、「雙手捧心陶醉式」、「托塔頂天立地式」、「弓步向前衝鋒式」、「挺胸架拳提勁式」、「跺腳踢腿跳躍式」),聾啞學生們舞得心領神會,而在「我們有多少知心的話兒要對您講,我們有多少熱情的歌兒要對您唱」時,他們獨創了雙手按胸部、上升到腮幫、仰頭望、手指尖閃動呈放射狀。

跳到「千萬顆紅心」時,兩手的拇指和食指在胸前作心形狀;到了「萬壽無疆」,女生的單腿腳尖跳躍著,另一條腿不斷後踢,雙手把心形向右上方一下、一下地送上去。

看到這樣高、新、尖的舞蹈編排時,街道兩旁的人行道上和高樓裡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

僅有二百多名師生的重慶市聾啞學校,成立於一九四七年,是當時全國三十二所特殊學校之一,還是一所歷史悠久、教學優良的特殊寄宿學校。位於渝中區大同路,是我母校渝女師附小(大同路小學)的芳鄰。

從忠字舞大賽奪冠可以看出,師生們要付出常人多少倍的心血。在無聲的世界裡,他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的磨練和協調,從基本功練起,直到把「革命樣板戲」《紅色娘子軍》裡的「倒踢紫金冠」動作搬到忠字舞裡來,真是匪夷所思。

難怪忠字舞大賽後,聾啞學校的教育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有人說:「殘疾人能做到的是正常人做不到的,今後沒有聾啞學校的忠字舞,我是不會看的!」

兩、三年後,忠字舞來無影去無蹤地走進歷史,據說這也是革命的需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娜手語工作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