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政壇上為「寧靜革命」吵得煙火四起,卻也在報紙上的一個小角落報導本土服裝品牌FREE僱用聽障者的「寧靜工廠」故事,可能很少人會去注意,他們是為台灣生命力默默打拚的一群。
說他們是「一群」,其實目前只有十六人,都是聽障人士,平時工作時只用手語溝通,不像外面的世界充滿著吵雜的聲音。FREE是國內自創品牌服裝,老闆賴鴻儀坦言任用聽障者並非初衷,卻在一連串用人經驗後,形成與聽障員工的依賴關係,如今他也樂於為聽障者打造一座寧靜工廠,計畫再招募二十名聽障者,而且以後不只一個部門,可能整間工廠都會「靜悄悄」的。
紡織工業早已式微,賴鴻儀徵才時曾雇用不少紡織系畢業生,可是「一年不到,全部跑光」,後來改用身障人士,腿部肢障者因不能久站,也撐不到一年,留下來的只有聽障員工。即使政府於九十八年推出立即上工,九十九年有就業啟航計畫,會給予聘僱公司薪資補助一年,賴鴻儀仍持續自己的用人原則,只用聽障者。
透過職訓局引介進入FREE的一位聽障員工很驚訝,「沒想到整個部門跟我一樣,都是聽障人士」,而且以前在其他公司工作,常被嫌動作慢,在這個公司的同事反而相互提醒牆上貼的「慢」字,也就是做事可以一步一步來,不用著急。
可以這麼說,在這個因緣湊合的公司裡,勞資雙方有著非常妥適和諧的關係,老闆找到想穩定工作的人,聽障人士也找到安身立命的工作場所。這和外面公司經常可能存在勞資的緊張關係有所差異,更和當下正在興起的人力派遣制度截然不同。面對全球化的衝擊,時下年輕人一生可能要在好幾個,甚至幾十個公司工作,去適應各種工作類型或服務制度,可是在FREE,他們因為有了認同和歸屬感,就不想走了,這座「寧靜工廠」彷彿是現代職場的「桃花源」,可不是嗎?
對目前的大小公司,政府有鼓勵進用殘障人士的獎助政策,但殘障人士大都是在政策推動下被引進的,像FREE形成工作團隊的例子可能不多。FREE的寧靜工廠起於無心插柳,卻是自然而然建構而成,竟然能凝聚出向心的生產士氣,拚出一個另類的「工作典範」。此一型態雖「小」,卻很「美」,雖仍在「試驗」,卻看起來「很有前途」,或許正可提供給現代規模公司值得參考學習的模型,那就是「找對人才」、「給弱勢族群機會」,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也要提醒政府有關機關應該多加輔導這類公司工廠,協助他們去發展創造,讓他們的優點得以敞開,讓他們的機會更大。我們相信社會大眾亦喜見這類艱苦人相互扶持成長的故事,這也是台灣生命力積極及具啟發性的故事,值得大家一起去發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