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n.xinhuanet.com 2011年10月11日 09:32:47 來源: 雲南信息報
今年教師節期間,一段關于麗江寧蒗麥地河小學鄉村教師的短片在網絡上盛傳。
該校教師張永培與劉鳳芝11個月大的孩子因為一場高燒,耳朵失聰。夫妻倆借款18萬給孩子在省城做了人工耳蝸手術。18萬,對于張永培這對夫妻而言,無異于是一個天文數字,夫妻倆即便不吃不喝,也要20年才還得清。“我們用20年的代價,給孩子換回了聽到聲音的權利”。
知道這件事情純屬偶然。今年8月30日,雲南信息報聯合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前往麗江寧蒗援建愛心圖書室的時候,距離小智博被醫院證實失聰剛剛過去10天。當志願者們找到這對夫婦,希望提供幫助時,夫婦倆靦腆一笑,“社會愛心人士已給孩子們提供了免費午餐,還援建了圖書室,我們已經不好意思再麻煩大家了。”
在雲南麗江麥地河小學援建愛心圖書室後,回到廣州已經有一個月時間,方勇和李振玲至今心中放不下學校一對鄉村教師和他們的孩子。李振玲在微博說,“這可愛的娃娃是我在麥地河最大的牽挂啊,命運給他和他父母開了這麼大的一個玩笑,希望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們以後的路會好走一點”。
疏忽留下的遺憾
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個不幸的家庭。但當你走近他們,一家三口的笑臉,卻能讓你讀出最幸福的愛。
近半年來,寧蒗麥地河小學已經不止一次出現在雲南信息報,從選址免費午餐到該項目正式落地,再到援建愛心圖書室,雲南信息報記者三次走進麥地河。這一次,我們在公益活動期間偶然聽到了這一家三口的故事。學校教師張永培和代課教師劉鳳芝是從曲靖一所大學畢業後相繼來到這裏的,教書、結婚、生子,一晃三個年頭。每年都帶畢業班,看著村裏的孩子升學,給了他們最大的成就感。剛剛11個月的孩子智博則是他們在這裏的愛情結晶。
“如果我那天晚上睡得不沉,孩子就不會出事”,讓劉鳳芝至今懊悔的是5個月前那個晚上,發高燒的孩子沒有得到及時救治。第二天送到永勝縣人民醫院時,孩子高燒已經達到42.5度。在永勝縣人民醫院退燒後,孩子被送往麗江市人民醫院進行康復治療。
然而,此後夫妻倆發現在孩子身後拍掌,孩子不會再轉頭。不過,當時年輕的夫婦並沒有料到這場高燒對孩子帶來的嚴重後果,直到5個月後,才在省城醫院確診孩子已經失聰。醫生介紹因為耽誤時間太久,無法恢復聽力,除非手術。
還孩子“聽的權利”
人工耳蝸手術,夫妻倆第一次接觸到這一專業術語。手術植入一種替代人耳功能的電子裝置,給患者提供聽的感覺,這是目前全聾患者恢復聽覺的惟一有效治療方法。“手術分別在耳內和耳外進行,將人工耳蝸植入後一個月,返回醫院接受外部設備安裝和調試”。醫生說,像智博這樣語前聾的孩子進行聽力及言語的康復訓練需要2~3年。
費用自然不是小數目,僅前期的人工耳蝸植入就需要20萬元。“家人和親戚朋友都勸我們放棄,建議把孩子送到聾啞學校接受係統教育,但是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們還是堅持讓孩子手術。”一星期後,夫妻倆到昆明給孩子做了初步手術,也為此借下了18萬元的外債,“孩子出生的時候是能夠聽到聲音的,我就必須要保證他這一權利,哪怕砸鍋賣鐵,也要用20年的代價換回孩子聽到聲音的權利。”
遠在鄉村學校的夫妻倆工資並不高。張永培是教導主任,月工資1500元,劉鳳芝只是一名代課教師,每月500元的工資,“去年我帶的一個孩子英語考了全鄉第一,但就因為只是代課教師,沒有任何的表揚和獎勵。”
把所有的愛給兒子
9月1日是當地小學開學第一天。張永培顯得特別忙,300多名學生在他的哨聲中不停集合,然後再散去。有畢業的學生過來看望張永培,告訴他自己回家不讀書了,張永培顯得有些生氣,也很惋惜,“你是怎麼想的?這麼小的年級不讀書怎麼行!”
劉鳳芝帶著自己班級的學生鋤完校園一角的雜草,重新抱起孩子坐在宿舍門口,看著校園裏的學生們嬉戲打鬧,輕輕拍打著懷中的兒子,眼神不時會在某個學生身上停留很久。
開學的第一天在農村算得上一件大事,村民們開始聚在學校。對這對外來的夫妻,大家並不陌生,“每年學校放假師生回家,校園就剩下這一家人”,學生們會帶著家裏的水果來看望老師,村民們不時會轉進校園來串門。當地人的熱情讓這對夫婦感受到了異鄉的溫暖。
有人湊上前來接過劉鳳芝懷裏的孩子,11個月大的孩子並不怕生,眼珠咕嚕嚕打轉,朝著陌生人直笑。“可能是一種僥幸心理在作祟,有時我向別家的孩子拍掌,就想看看別人的孩子會不會轉頭,想證明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一樣,並不是患病了。”
孩子失聰在昆明市兒童醫院確診後,醫生曾建議到北京檢查失聰原因,“也許與當地醫院用藥有關”。但夫妻倆放棄了,“如今追究這些都太無聊,只是徒增車旅費,醫院不見得會出具相關證據,而整個費用就要三四萬元,我們還不如省下這筆錢給孩子做一次成功的手術,把所有的愛給這個孩子,用行動來證明我們是能夠帶好這個孩子的。”
夫妻倆決定不要第二胎,“再生個孩子,勢必會將一部分愛和關懷給另一個,這對智博不公平。”
手術後的智博需要更小心的照顧。開學後,麥地河小學校長肖新學做了特意的安排,張永培繼續帶畢業班,劉鳳芝的一部分英語課程轉給了其他老師,原本計劃的三年級課程因任務較重,也換到了學前班。往日裏夫妻倆都有課的時候,劉鳳芝就背著孩子進課堂,“講臺上面一站就是40分鐘,有時候連續兩節課背著孩子站下來,整個腿特別疼。”
“堅持,沒有過不去的坎”
確診後,夫妻倆也曾考慮過打工,“在曲靖,像我們這樣大專畢業的,打工每月也能掙得三千元左右”,這對背負巨額借款的夫妻倆有著非同一般的誘惑,可以將還清欠債的時間至少縮短10年。
但最後兩人都放棄了。張永培說,在麥地河的三年,自己跟這裏已經有了感情,“每年都帶畢業班,我在這裏把自己學的知識傳授給他們,看著他們走出這個校園進入中學,是我和學生的幸運。學生們假期回家都會來學校找我玩,當地彝族過年殺豬都會帶肉菜過來,我舍不得離開,舍不得離開這些淳樸的學生和村民,並且我也喜愛這個職業。現實殘酷,但有了這份堅持,沒有過不去的坎”。
張永培坦誠地表示,留在學校還在于這份工作的穩定,“妻子的500元用來日常花銷,我每月的1千多元工資盡可能地用于還款,至少可以保證每月欠債都可以減少一點。”
夫妻倆終究不能永遠陪伴孩子,劉鳳芝如今最擔心的是孩子以後的自理,還有安裝在孩子身體上的價值昂貴的電子設備。“除了已經植入的耳蝸,一個月後安裝在耳外的解碼器就是7萬元,一旦摔下來7萬元就沒了,除了他自己要小心,我擔心上學後有頑皮的孩子搗蛋。”
此外,醫生強調目前正是孩子學習語言的最佳階段,萬萬不能錯過時機。然而每小時60元的言語康復訓練同樣是夫妻倆不小的負擔,“每周前往昆明參加課程訓練也不現實,我們考慮到時跟著學習兩堂課程,然後回來自己嘗試著教孩子。”
學校為教師們單獨設有食堂,每人每月交付300元,為了節省開支,夫妻倆一直在宿舍內自己做飯,“幾乎每頓飯菜都是白菜、洋芋,如果孩子再長大一點,他父親可以一邊教學一邊照顧他,我想我就可以出去打工掙錢……”
樂觀與愛打動志願者
面對記者,張永培依然樂觀,“勇敢地去面對困難,我覺得這輩子就不虧了,對得起孩子。至少我們用微薄的收入還他一個該有的權利。”對此,劉鳳芝曾不止一次地表示不解,“這麼大的負擔,他每天還能笑呵呵。”張永培跟妻子解釋,自己這是在“苦中作樂”。(梁鴻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