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3 00:39)
紫承
多家媒體同時報導說,去年18分上大學的紀錄今年將被打破,因為學校招生名額過多,考生只要填志願,零分也能上大學。不過,這是因為大專院校林立,加上近年來少子化嚴重,導致招生名額供過於求的現象。前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也痛批:「這種教育制度,害慘學生」。
清華大學教務長王天戈也表示,今年若有考生零分也能進大學,那不僅是「國家之恥」,更是全世界及古今中外的笑話。真理大學主祕郭崇仁也認為,零分進大學「很誇張」、「像甚麼話」,如果該校真招到這樣學生,「寧可不要」。
針對以上報導的批評與指責,筆者要跳出來適時的評論一下,幫考零分的學生解解套,對於此教育現象,全國上下多數人都要負起間接與直接責任,包括不認真讀書的筆者在內。以下簡單提出四點看法(當然另有更多原因,就個人觀點而言):
一、人口結構:
因為少子化問題嚴重,造成雙重負面影響,雖然可以達到小班教學制度的實行,但班級數不足,也導致流浪教師,碩、博士過多,浪費教育階層的人才。而我國過低出生率已經達到世界第一,教育部當初廣設大學並沒有錯,只是沒有預想到少子化會帶來如此嚴重的問題。基礎教育就學人數降低,要讀大學的人也少,只是大專院校林立,供過於求造成搶學生為各校第一優先問題,這是最直接影響教育品質的基本點。
二、教育觀念:
學生指考零分不代表就是廢物,沒有資格讀大學。學生成績所反應出來的,只是夠不夠達到可以就讀某間大學的標準分數,卻不是個人興趣與將來成就的參考標準。講最實在的,雅典奧運,跆拳道選手陳詩欣、朱木炎奪金,還獲得就讀學校(台北體育學院、國立體育學院)的額外獎勵,全都被直接聘為技術副教授,這兩位選手來參加指考都不知道可以得幾分,還可以給尚未在大學任教的選手「直升副教授」,有人批評這對學術及校園倫理的觀點是不夠尊重,就只是因為學術無價。
筆者這麼說不是酸葡萄心理,這從個人不能認同李家同教授的批評開始,他說:「讓沒能力的人進大學,是害他!」那麼如體育保送生,及其他因特殊專長獲得保送大學的學生,是否也是害了他們。雖然,此次事件是在批評學生指考零分之事件,但這也證明了國家從上(教授)到下(家長),都是灌輸子女學生,是被以分數來評斷一個人的價值與預見未來成就的依據。
三、教育制度:
李家同在報導中表示,國高中是培養基礎能力,基礎能力沒有準備好,大學也不可能學好,政府讓這些程度的人進大學,是「欺騙他」。本人要反問,是欺騙學生沒有辦法讀大學、還是沒有能從大學畢業的能力?這是教育制度的問題,從填鴨式教育到基本教育延長、教科書版本爭議,這近年來的教育改革,究竟教育制度改革出什麼作用與效用?學生被當成教育實驗品,教育成拼裝品質,教育政策搖擺不定,學生基礎與素質怎麼會好?請問將來王建民功成名就,回來台灣想讀研究所,我看就算只有考十八分,這間研究所不知道會不會拒收?還是一樣直接給某某榮譽學位就過關了。
成績考不好不代表沒有其他可以培養的興趣或專長,何必以成績取人呢?一個學生若擁有高超電腦駭客等級的資訊能力,哪怕數學不好、英文不好,難道就不能將所學用到正途,回饋國家並造福社會嗎?我肯定擁有一技之長比死讀書還來的實在。大學不能再跟國中小學一樣,任何學科都要面面俱到,學生參加聯招或指考,所選科系卻用不上先前所學的基礎,這跟要求讀國文系的被要求數學要高標,超出了日常生活的應用能力,就無異於刁難學生,難道每個人都要向孔子看齊,六藝精通嗎?孔子自己開的大學(三千門生),也都各有所長,有幾個人完全是樣樣精通的呢?更何況,有讀歷史系跑去當導遊,英文程度高的照樣擺路邊攤賣拖鞋,社工系畢業的不當社工,請問,入學成績就代表將來的出路會學以致用嗎?會照著人生劇本演出嗎?
四、教育環境
學生想要讀好書,還要讀出好成績,除了笨蛋與智能不足外,我相信都能夠勤能補拙,哪怕是死記硬背不會理解,獲得好成績也就不會有人挑三揀四的批評,因為我們看到了可以接受的標準。但是死記活背也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現在的學生不能被體罰,要合理管教,家長更愛子心切,教師管不動學生,還會被惡言相向,又怕情緒衝動造成打罵過當,許多教師都感慨學生難教,不如早早退休還比較實在。
教師力不從心,學生自以為是,或是教師授課死板不知變通,非理性姿態對不用功或放牛班學生貼負面標籤,如何創造教學相長的環境。更何況學生懂得不代表教師也懂,教師失去權威與專業形象,又沒有教學活力與互動品質,如何讓學生提起興趣與精神用功讀書。
現在學生跟上一代的一樣可憐,只是可憐的方式不一樣,上一代可以因家境因素無法求學,現在是學得太多,子女背負家長的期望,小學就要補英文、數學、學游泳、畫圖、音樂、體育等,現在的學生都被要求成十項全能,讀小學就苦不堪言,越到高中要讀好學校就會更加競爭,到了大學變成任你玩四年。君不見,如美國教育是小學輕鬆,越到大學越加要求自主嚴格,反觀我國是顛倒過來的,越到大學其教育管理越是放鬆,學生不玩瘋了才怪,不要罵我們的學生不努力用功,教育政策制定之官員與相關學者、學校管理階層都要付很大的責任。
以上四點就純個人看法而言略述一二,又李家同表示自己很注重英文,認為英文好、數學不好還活得下去,英文不好、數學好,根本無法在現代社會存活,乾脆不要念大學。這個邏輯很奇怪,所謂的無法在現代社會存活是指當台勞嗎?這跟外勞來台灣要學中文是一樣的道理,英文不好就一定活不下去嗎?無法在現代社會存活就不用念大學,那麼不念大學英文又不好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經存活不去了。那最好的國際語言,用手語來當溝通平台好了,身障聾啞學生無法溝通表達怎麼辦,是不是也不要讀大學了。
他在媒體中表示,全球百分之七十的學生普通常識都不夠,只有大量閱讀,多看報紙、國際英文網站以及經典名著,才能增進國際觀。連李教授自己都說「全球百分之七十的學生」普通常識都不夠,那麼台灣學生的程度也算是符合世界標準,沒有比別人差太多。何況英文不好,網路科技發達,部落格文章與各大入口網站新聞眾多,每天國內外新聞資訊交流就已經供不應求了,還怕沒有國際觀嗎?只要有篩選正常有用的資訊閱讀,不怕跟不上時代。
多看報紙是不錯的選擇,但國內報紙自從「水果日報」引進台灣之後,裸體加屍體的負面新聞居多,加上彩色圖片呈現「速食閱讀」,沒有深度的內容呈現,讀者只能淺嘗即止,讀完就忘、就丟,幾乎沒有什麼參考與內涵價值,加上網路新聞竄起,國內平面媒體一家家萎縮停刊,或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只是荼毒人民的心靈,挑起意識形態的仇恨而已。
中央大學代理校長蔣偉寧說得好:「讓想要讀大學的人,都可以進大學,這樣政策未必不好」。沒錯,像美國一些社區大學,任何人都可以去讀,讀得好還可以轉到其他更好大學去,終身學習。所以,我國大學一定要創設或轉型為多元化類型的教育機構,不要只以考試成績來設立門檻,讓人民及學生可以個人興趣或專長,提升自身的教育素質與社會觀點。
我認為,滿街都是博、碩士並非不好,這樣在社會上的競爭會更加激烈,業界會建立起一套淘汰機制,讓更有多項專長的畢業生脫穎而出,也可以讓現今不論是零分或高分大學生,有危機意識到將來沒有比別人有更突出的專長,就算成績再好卻達不到業界的標準,也是沒有意義;反之,成績不好卻擁有一技之長,專攻有潛力發展的領域,只要機會到來,不怕沒有信心獲取果實。
另外,針對大學要求設立「退場機制」,李家同認為沒有意義,招生不足的大學自然就會被淘汰,不需要外力介入。我也認為不需要,因為只要苦等到親中派的馬總統,全面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就讀大學並承認其學歷,就不用怕收不到學生被淘汰,也不需要擔心入學成績會不好,因為想讀大學的人變多了,又回到過去的競爭環境,想讀選擇的科系,請成績達到標準再說。
引用:http://www.nownews.com/2008/07/23/142-2308479.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