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聾啞卻頗具藝術天份,擅長以「人」為作品主題的聽障銅雕藝術家林良材,可以說是台灣雕塑界的一位傳奇人物,三十八歲以前的他,一直在油彩的世界裡找尋創作媒材,三十八歲以後的他,卻毫不猶豫的大轉彎,一腳踏入銅雕世界,甚至驚艷藝壇,想知道林良材是如何在無聲世界中以雙手打造出他的銅雕世界嗎?想知道在銅雕背後那股與生命爭戰的力量又是從何而來嗎?
出生在彰化二林的林良材,一出生就聽不到聲音,不過由於從小喜歡繪畫,因此早在就讀盲啞學校時,就經常代表學校參加繪畫比賽,高中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保送國立藝專西畫組。
剛從藝專畢業時,林良材原本和同學一起合作「外銷畫」的事業,幾年之後,熱愛創作的林良材決定成為一位專業的畫家,一次偶然的機會,林良材遇到了來台灣當交換老師的法國人畢安生,一股衝動下,林良材竟然大膽的向畢安生提出想跟他學法文的想法,當下讓從沒教過聾啞學生的畢安生直呼:這怎麼可能?怎麼教呢?
不過林良材並沒有因此就打退堂鼓,他拿了本手語書給畢安生,告訴畢安生他可以先學手語再教他法文,林良材這股棄而不捨的毅力感動了畢安生,終於答應收他為學生,而在畢安生的法文教學和協助下,一九八四年林良材以三十八歲的高齡,跨越聽力、語言和年齡等障礙,申請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深造的機會。
只是失去聽覺讓林良材在國外的學習過程格外辛苦,還好林良材靠著敏銳的視覺觀察和敏感的心靈感受,加上天生的藝術天分,讓指導他的外國教授都深受感動,在歐洲進修期間,一直覺得藝術不能走老路,一定要有所突破的林良材,因為有機會到處參觀美術館,因此對三度空間的豐富變化,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於是原本學西畫的他決定從油畫轉入雕塑,只因為喜歡生鐵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變化,就這樣生鐵就成了林良材最喜愛的創作素材,不過年近40才開始學習笨拙的切割鐵板、學習焊接技術,也讓林良材感受到壓力,除了頭髮早早變白之外,就連眼睛也開始老花,只是儘管如此,還是無法阻止林良材走上專職的雕塑家這一條路,最後竟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畢業!
然而不管是以生鐵還是銅片作為雕塑素材,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除了必須忍受金屬切割和敲打所產生的刺耳噪音外,更必須耗費極大的體力去敲擊、扭曲和焊接,才能完成一件作品,這對於一般的創作者來說,也許是個很難克服的障礙,但對林良材來說,「聽障」卻讓他意外擁有了絕佳的創作條件,可以更專注的投入創作中。
對於雕塑創作充滿熱情的林良材,回到台灣後決定成為專業的雕塑家,不過早期由於受限於工作場地太小,以及大型切割器材的不足,讓他只能以厚度零點二公分的鐵片和銅片來進行小件雕塑作品的創作,也因為這樣,對於林良材來說,將雕塑作品放大,一直是他最大的夢想,而這夢想終於在聯祥企業李鴻達董事長的無條件支持下而實現了。
李董事長:「有一次我在媒體上看到了林良材的報導,可是因為我對金屬的認知,我知道焊接技術其實相當專業的,包括國防工業的IDF戰機、天弓飛彈和各式炮艇、戰車,所以我知道林良材的創作是很不容易的,很需要很惡劣的環境中,然後要很高溫,然後要很用力的去敲擊,所以是很難度很高的一個藝術,但他竟然可以靠著自己摸索來從事藝術創作,我當時想這個人不是天才就是肯下笨功夫的傻子,所以我就去找他,告訴他我在平鎮有一間工廠,可以免費提供他專業的電離氣切割機以及各種焊接設備…」
就這樣,林良材成了罕見的「駐廠」藝術家,而林良材的進駐,也為原本冷冰冰的機器作業、每天一成不變的工廠,增添了罕見的藝術氣氛。
從林良材的藝術創作中,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油畫作品還是雕塑作品,「人」始終是他最愛的靈感來源,而他也透過這些殘破的人體、扭曲的表情,來表達出殘而不缺的美感,以及他對生命的熱情。
看到林良材如此充滿生命力的作品,我們不免懷疑在創作的過程中,他是否也曾經和其他的藝術家一樣,有過任何的挫折或是創作瓶頸呢?
主持人濂僑:「你先前在作畫或雕塑創作時,會不會遇到什麼挫折或瓶頸之類的,有沒有遇到這種狀況呢?」
林良材:「沒有..,我習慣了,我不在乎外面的名利啦,我只是專心在我的創作,自信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否則很容易就會沒落,不要隨著市場隨波逐流,重要的是要有恆心和毅力,讓自己一步步的提升,就不會被淘汰。」
對聽障的林良材而言,創作是一種充滿喜悅的自我超越歷程,他不但讓自己在創作中玩得很盡興,同時也展現出他的豐沛生命力!
留言列表